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杂谈  建站经验

2022年中国空间站将完成在轨建造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安全返回东风着陆场,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间的最长纪录,神舟十三号任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完美收官。目前,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展情况如何?在国新办4月1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五位专家介绍了相关情况并回应了社会关切。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表示,自2020年以来,我国先后成功实施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共6次飞行任务,均取得成功,全面突破并掌握了空间站建造的关键技术,为空间站建造阶段任务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空间站任务总师孙军表示,经过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实践和技术积累,已突破了快速交会对接和撤离返回、自动任务规划、机械臂遥操作控制等一系列飞控技术,建成了全国产化稳定运行的飞行控制系统平台,构建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站在轨飞控管理体系。

  “2022年是完成空间站建造的决战决胜之年,又恰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郝淳介绍,2022年将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共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5月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6月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3名航天员将在轨驻留6个月时间;7月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10月发射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空间站的3个舱段将形成“T”字基本构型,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之后还将实施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

  空间站建造完成后,“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将是航天员在轨主要的工作场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宏说,问天实验舱配置了与核心舱一样的航天员生活设施,包括3个睡眠区、1个卫生区和厨房等设施,可与核心舱一同支持两艘载人飞船轮换期间6名航天员的生活。另外,还配置了一个小型的机械臂,既可单独使用,也可跟核心舱的大机械臂组合使用,共同完成航天员出舱、巡检等任务。

  杨宏介绍,问天实验舱还配置了航天员出舱气闸舱,作为航天员主用的出舱活动的气闸舱;问天实验舱还具备核心舱对于组合体管理控制功能的备份舱段,当核心舱平台的功能出现故障时,可以切换至问天实验舱行使组合体控制和管理功能,整体上提高空间站的可靠性。梦天实验舱则是配置了一个货物气闸舱和一个舱外展开试验平台。今后需要在舱外安装的科学试验设备,可以通过货运飞船运送到空间站,再通过货物气闸舱把载荷送到舱外,由机械臂或者航天员把它安装到舱外的平台上,实现舱外试验项目不断更新。问天实验舱已经在天津完成了整舱的集成总装、测试和大型试验工作,整装待发;梦天实验舱已在天津完成了相应的集成总装和试验工作,正在开展地面测试。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钟红恩表示,核心舱在轨运行将近1年时间,空间应用系统全新研制的有效载荷在轨工作稳定、状态良好,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内首次在轨实现了基于先进通信协议的高可靠、大带宽光纤通信网络,具备分布式大容量数据存储和高速在轨计算能力。突破了国际先进科学实验柜机电热一体化等核心关键技术,建立了高水平的应用在轨共用支持条件;高微重力科学实验柜首创磁悬浮和喷气悬浮双层隔振方案,实现了比空间站平台高2~3个数量级的微重力水平,首次获得了1E-7g量级的微重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首次获得了天地往返延迟优于2秒的遥科学实验能力,建立了先进的数字孪生模型与实物镜像比对的全新的实验模式,高效支持了在轨科学实验。

  钟红恩说,后续空间应用系统将在空间站舱内安排14台高水平的科学实验柜,在空间站舱外安排了3个大型载荷挂点,2个暴露实验平台,以及与空间站共轨飞行的巡天空间望远镜等“旗舰型”研究设施;支持开展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科学等多个研究领域,近百个研究计划和上千项科学研究,推动我国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按照空间站建造阶段的任务安排,执行2次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目前,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的身心状态非常好,正在积极开展相关的训练和任务准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黄伟芬表示,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两个乘组都将在轨飞行6个月,将首次实现在轨乘组轮换,实现不间断有人驻留。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轨驻留5~10天。

  黄伟芬介绍,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将配合地面完成空间站组装建设工作,他们将首次进驻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建立载人环境;配合地面开展两舱组合体、大小机械臂测试,气闸舱出舱相关功能测试等工作;将首次利用气闸舱实施出舱活动;完成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14个机柜解锁、安装等工作。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也将计划实施数次出舱活动任务,进行舱内载荷设备组装、测试和调试工作,操控机械臂实施舱外载荷安装等工作。两个飞行乘组还将开展科普教育及其他公益活动,按计划开展数十项在轨科学研究的实验和工程技术试验,以及大量空间站平台巡检测试、设备维护照料、站务和物资管理等工作。

  随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完成,载人航天工程正式进入空间站建造阶段。郝淳表示,今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以后,工程将转入为期十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初步计划是每年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航天员要长期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并对空间站进行照料和维护。将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其返回舱都可以实现可重复使用。新一代载人飞船可以搭载7名航天员,其上行和下行载荷能力也将得到大幅提高。

  “同时,我们在考虑研发空间站的扩展舱段,为进一步支持在轨科学实验和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好条件。”郝淳说,明年计划发射我国首个大型空间巡天望远镜,开展广域巡天观测,有望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郝淳表示,在进行空间站研制建设的同时,也开展了载人月球探测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我们愿意把中国空间站打造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平台,和各个国家的航天员、航天科技队伍一起,不断探索浩瀚宇宙,造福人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