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杂谈  微信营销

中国微信营销研究报告

  微信营销,是指基于微信进行的营销,包括销售、公共关系维护、品牌形象塑造、客户服务等一系列营销形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企业营销向移动端转移,而得益于微信用户规模以及生态的多样性,微信成为目前移动社交营销的重要阵地。

  而在微信自主运营的公众号广告以及朋友圈广告之外,微信第三方、自媒体以及微信个人都赋予了微信营销更多的可能性。

  未来在流量增长稳定、运营稳定的情况下,微信围绕流量的营销动作将会更多,微信“营造”的营销空间将继续影响消费者,微信越来越是体验式的,微信营销亦如此。而企业将在微信空间中重新审视和消费者的关系。

  基于微信开放的环境,以及移动端技术的发展,微信营销呈现多种形式。除了最初的展示性广告,能够提升用户体验的互动营销方式更得用户青睐。

  1、展示类(文字链、Banner、关注卡片、公众号原生内容、朋友圈图文、官网等):PC端展示广告向移动的延伸,通过人工购买或者程序化购买实现,其中,公众号原生内容由各公众号各自定价,尚未形成一定的行业标准。

  2、富媒体(游戏插件、SNS分享、优惠券下载、摇一摇、刮一刮、H5等):基于移动端技术呈现的丰富的广告形式,基于微信的社交性以及移动性特征,强调互动性的营销方式更能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传播。

  3、活动类(线上发起参与活动、组织线下活动、扫一扫与线下二维码互动等):硬件作为微信连接物与人设备,也将更多的线上与线下资源进行了连接,活动是常见的微信营销方式,通过各类活动活跃线上,融合线下。

  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达到5.19亿,大约占全球用户数量的三成,未来智能手机用户量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终端的大屏化以及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成为消费者接触的第一屏幕。

  随着消费者的转移以及信息载体的变革,传统营销红利逐渐被稀释,中国传统广告市场逐渐萎缩,2014年呈负增长。另一方面移动端营销市场规模增长迅速,速度超过互联网广告。

  中国社交网络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带来新一轮的用户增长,一方面原有PC端社交网络向移动端转移,同时原生于移动端的微信、陌陌等社交App快速圈走大量用户。随着场景越来越垂直化,用户越来越细分,移动社交应用在完成用户积累以及强化粘性后,纷纷探索以及实践各类变现模式。

  社交即时通讯类应用活跃率为各应用之首,而社交通信APP成为广告主们最青睐的投放媒体,这一占比从2013年21%上升至2015年的25%。其用户规模、活跃率以及社会化传播的价值成为营销的重要衡量因素。

  与社交媒体标杆Facebook相比,腾讯月活跃用户为其1/2,而广告收入却仅为其18%。在社交营销的方向上,腾讯未来还具备巨大的增长空间,且移动端的贡献率日益增长。2015年腾讯加大了对移动平台流量商业广告的尝试。2015年3季度,腾讯广告总收入中超过65%来自移动端,其中效果广告收入同比增长160%,主要反映QQ空间手机版、微信朋友圈及微信公众账号上的社交网络效果广告的贡献增加。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PC端的广告形式向移动端转移,得益于微信的用户规模以及生态的多样性,微信成为目前移动社交营销的重要阵地。除了展示广告之外,微信生态亦诞生了基于移动特性的广告形式,比如H5,互动游戏。此外,在微信支付的基础上,微信生态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电商营销方式和交易闭环。

  2015年微信公众号数量已超过1000万,公众号以其平台的开放性成为企业和用户的重要连接,数据显示19%的用户关注了企业商家的公众号,而已有53%的中小企业,开始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进行资金投入,以进行渠道维护。微信支付以及公众平台的各种开放功能真正实现人与商业的连接,企业的内容价值和服务价值均得以提升。

  企业公众号从一个企业发声渠道演变为企业品牌传播、消费者维护以及移动电商运营的综合渠道,在移动社交的场景下,漏斗模型的结束不止于分享,而是沉淀或者转化的品牌重度分销者,而消费者吸引、沉淀、购买、社交分享以及分销的营销流程也将呈波纹扩散。

  公众号一对多的推送方式,隔断了具备相同价值的粉丝之间的互动,而微信群的参与,可以增加这一粘性,同时结合线下,形成对企业更有价值的社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