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络科技  技术

奇瑞“亲儿子”埃夫特:海外收购喜忧参半,换道超车未来可期

从奇瑞汽车设备部下的装备制造科,到中国工业机器人第一梯队企业,埃夫特“脱胎”于奇瑞,成长于汽车工业,但又未止于此。

从2015年开始,埃夫特成为中国机器人行业海外收购的主力,其触角从汽车产业伸向通用工业,成为国内罕见的,同时布局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整机、机器人系统集成三块业务的企业。然而,埃夫特2016年至2017年连续亏损,直至2018年才盈利,净利润仅有265.92万元。

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连续海外收购是否已令埃夫特“消化不良“?埃夫特的未来成长势头是否已是强弩之末?

海外收购:从整机制造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

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常年被“四大家族”(ABB、库卡、发那科、安川电机)垄断,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实现了产业链一体化: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再到系统集成的智能制造体系。在这一模式下,企业才能够在整个产业链创造价值,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

埃夫特是国内罕见的在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下游系统集成实现“三栖”发展的企业。国内机器人行业缺少的,恰恰是这样的角色

2008年,埃夫特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载重165公斤机器人,宣告试制成功,奠定了其在机器人本体制造领域的重要地位。

此后,埃夫特的多关节机器人也有了重大突破:根据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评定,其3公斤负载、7公斤负载和20公斤负载产品的核心性能与国外同类品牌水平接近。

不过,当真正服务客户时,工业机器人企业面临的最大瓶颈不是本体的问题,而是如何与生产线相结合,实现产线工艺目标。因此,要想获得更高利润,系统集成能力相当重要。为此,埃夫特踏上了从整机制造向下游集成商延伸的道路。

但这条路极为艰险:相比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四大家族”,国内企业成立时间较短,技术积累较弱,核心零部件自产化率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意味着企业难以在产业链上“施展拳脚”

基于此,机器人企业往往会采用“海外收购+自主研发”的方式,将国外核心技术“为我所用”,以此缩短研发周期,迅速突破行业壁垒,加快集成应用落地。

埃夫特便是该方式的贯彻者:从2015年开始,埃夫特先后收购了CMA、EVOLUT和WFC,并在国内成立子公司承接海外技术,将技术进行消化和再创造。经过五年发展,埃夫特完成从整机制造到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

在向下游系统集成商延伸方面,海外收购让埃夫特迅速掌握了细分领域尖端技术,并构建了相关行业壁垒。

以埃夫特收购的意大利白车身焊装系统集成商WFC公司为例,在消化了WFC的核心技术后,埃夫特首次提出了“基于AGV调度的超柔性焊装技术”,这是行业内的重大突破。相比国外企业,该技术优势在于:第一,没有车型限制,可以做到不限车型智能柔性制造;第二,机械系统易于模块化、标准化,设计和交付时间大幅度缩短,能够减少客户初次投资。

相比之下,白车身焊装主流系统集成商ABB和库卡所提供的解决方案,不仅造价高,而且无法做到真正“柔性“。

目前,埃夫特该项技术已经应用在北汽南非制造项目、赛麟超级汽车制造基地项目、奇瑞巴西项目、华晨新日项目。

海外收购这一终南捷径上,并非埃夫特一家公司独自前行。国内其他机器人企业,如新松机器人(300024)、埃斯顿(002747)均从海外收购中尝到了甜头。埃斯顿从2016年开始相继收购了5家海外企业,营收也从2016年的6.78亿元,涨至2018年的14.61亿,翻了一番。目前市值228亿的新松,也曾是海外收购舞台上的主角。

相较而言,埃夫特在营收方面显得有些“一言难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