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络科技  技术

工业互联网下的中国制造业转型:有什么、缺什么、怎么干

本文作者为许辉,德国耶拿大学博士,原文发布于底层设计师(ID:Bottom-upDesigner),经亿欧编辑,供业内人士参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确立了一个适合国情的制造业战略,即利用我国的劳动力优势与市场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国际分工,融入价值链,成为“世界工厂”。

从历史经验来看,国家经济实力的兴衰和工业化程度有很大关系,大国经济权力的交接是以制造业地位的变迁为基础的。

因此中国整体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仰赖于工业化进程与制造业崛起,从而建立起世界上产业门类最齐全、规模最大、配套能力最强的制造业体系。

但经过三十多年发展,近年来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多重挑战。

一方面,以德国提出工业4.0为标志,全球进入新一轮工业革命与产业竞争快速发展时期。欧美日等先进制造业国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以求在数字化时代抢夺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制高点。

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赖以发展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而逐渐丧失。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持续快速上涨,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招工难和用工贵现象,导致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开始新的产业转移,流向东南亚等国家。

制造业作为大国参与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的角力场,利用先进制造技术促进省人、增效、降成本,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国不可能错失这一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

同时,新兴中产消费者对制造产品在品质、功能、设计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满足基本使用价值,而且要有一定的审美、潮流甚至艺术价值。这是一种个性化的消费体验和心理满足,需求侧的改变倒逼供给侧向产品的高品质、个性化、定制化、快速迭代的方向发展。

因此,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 2025”战略,推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十九大报告更是强调,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落实这一系列新发展理念和战略中,中国制造业的转型路径逐渐明晰,即通过推动“机器换人”和建设工业互联网为主要内容的工业自动化、信息化改造来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实现智能制造。

01机器换人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是在生产制造过程自动化、信息化的基础上,走向数据化、智能化

早在1970-1980年,美国、日本等国就提出了工业自动化的概念,主要是解决工业制造中对人及生产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的问题,比如资源浪费、生产不稳定性和变化性等。

由于过去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大规模自动化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没有必要大力推动。但是在“用工荒”的冲击下,“机器换人”成为必然,是产业转型的核心,也是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基础。

工业互联网是指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产业和应用生态,是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其本质是以机器、原材料、控制系统、信息系统、产品以及人之间的网络互联为基础,通过工业数据的全面深度感知、实时传输交换、快速计算处理和高级建模分析,实现从单个机器到生产线、车间乃至整个工厂的智能决策和动态优化。

由此可见,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是在生产制造过程自动化、信息化的基础上,走向数据化、智能化。

以广东省为例,2014年以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政策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实行“机器换人”“设备换人”,如东莞市政府在2014年8月相继推出《关于加快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东莞市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计划(2014-2016)》、《“机器换人”转向资金管理办法》。

佛山市政府在2015年5月制定《佛山市扶持企业推进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实施方案(2015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