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科技  未来

以非对称赶超战略推进科技强国建设

  非对称赶超战略是习科技创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战略是针对国内外时代背景和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而提出的,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历史经验表明,非对称赶超战略是一些国家成为科技创新强国的重要原因。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是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必由之,同时对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优化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以来,习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集中体现在《习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以及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在这些重要论述中,习同志多次提及并强调非对称赶超战略,这彰显了他对科技创新思想的新思考和新突破,集中展示了党在新时期科技创新思想的新共识和新智慧。非对称赶超战略是习科技创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5月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了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5月30日习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在目前可以见到的公开讲线次明确提到了非对称科技赶超战略思想。2013年8月21日,习在听取科技部汇报时,首次提出非对称赶超战略。他指出,我国科技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要在关键领域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特别是在到2050年都不可能赶上的核心技术领域,要研究“非对称”性赶超措施。在这次讲话中,习两次提到“非对称”,前面使用了“非对称赶超战略”一词,紧接着使用了“非对称赶超措施”一词,这样的安排,既指明了“非对称赶超措施”是对“非对称赶超战略”的具体化,也突出强调了“非对称赶超战略”思想的重要。

  2013年9月30日,习在中央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回答了自己的设问:“中国科技如何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要采取‘非对称’战略,更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这是他在公开场合第三次提到非对称科技赶超战略。

  2014年8月18日,习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全面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大势,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他强调,要研究后发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保持战略,在科技方面应该有非对称性“杀手锏”,避免盲目性和。

  2014年9月29日,习在中央全面深化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在谈到破解科技计划存在的问题时,指出科技布局上,既要注重全面布局,也要讲究重点突破、非对称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形成聚焦重点任务配置资源、集成攻关的新体制。

  2016年4月19日,习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及核心技术时提出:我看,可以从3个方面把握。一是基础技术、通用技术。二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三是前沿技术、性技术。在这些领域,我们同国外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果能够超前部署、集中攻关,很有可能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2]

  习在五次重要场合,六次强调“非对称”科技赶超战略,这不是偶然的,体现了他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标志着非对称科技赶超战略思想逐步成熟。

  第一,我国与在一些科技领域差距越来越大,必须从“、并行、领跑”并存、“”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

  以来我国总体科技发展水平有了举世瞩目的提升。据科技部组织8000多位科学家对我国技术发展状况进行的一次评估表明,在13个重要技术领域的1350项技术中,有17%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有31%是并行水平,有52%是水平。由此可见,在有些科技领域,我国已经由“跟跑者”变为“并行者”,甚至是成为“领跑者”。但我们必须地认识到,在另外一些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比如,美国等国家已通过几十年的国际合作LIGO项目,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而我国才刚刚起步:中科院启动探测引力波“太极计划”,[3]中山大学启动引力波“天琴计划”。再比如,《纲要》指出:我国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发达国家在科学前沿和高技术领域仍然占据明显领先优势。据报道,我国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高端产品开发70%的技术要靠外援技术,重要零部件的80%

  需要进口,一些关键芯片甚至100%进口。[4]我们要地认识到,尽管我国经济规模总量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创新的基础还不牢固,创新能力还存在明显差距,在创新资源、企业创新、创新绩效等方面严重落后[5],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我们在全球的经济和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

  第二,全球竞争和科技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 必须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和主动权。习鲜明地指出:“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6]“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7]当今世界,国家竞争和科技竞争态势更加复杂和微妙,形势更加严峻和急迫,新科技和全球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技术和新产业将对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布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生命科学等科技领域和相关产业,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和产业,谋求实现跨越发展。“高端科技就是现代的国之利器。”[8]在发展高端科技方面,我们必须超前谋划,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加强预先研究和探索,谋事早、动作快,抢抓机遇,夺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努力在科技前瞻性、战略性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服务于国家发展的需要。

  第三,实现党和国家新时期的伟大目标,必须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速度和成效。以来的三十多年,我国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然而这些要素条件在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实践告诉我们,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必须实现由要素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还提出了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果没有强大的科技,“两个翻番”“两个一百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难以顺利达成。这尤其需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科技创新上迈出新步伐,提出新思,实行新举措。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就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通过对习关于科技创新思想的学习和研究,我们理解,非对称赶超战略指的是,从国际科技创新竞争的和态势来说,在知己知彼[9]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采用不被竞争者所知的非常规策略战术、方式方法、途径手段,实现超越竞争者目标的一种指导思想。可以说,非对称赶超战略思想的核心要点就是要做到“人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人优我变”。[10]所谓“变”,就是要识变,应变和求变。

  正如习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非对称赶超战略思想已落实到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采取差异化策略和非对称径”是《纲要》“战略任务”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背景下,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提非对称科技赶超战略思想的内涵:

  第一,总结我国科技创新成功的经验,继续巩固和加强已有的非对称优势。三十多年来,我国从经济弱国经济大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个别领域甚至赶超发达国家,成为先进科技的“领跑者”。习指出,多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成功的最重要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一是发挥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比如,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靠的就是这一法宝;二是以提升创新能力为主线,把其作为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和关键;三是人才为本,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出和出人才并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这些重要经验是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经验和财富,也是我们相比于竞争对手的非对称优势所在。因此,今后要进一步结合实际运用和不断完善,继续强化这方面的优势,为实现科技赶超提供基础和动力。

  第二,强化重点科技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探寻赶超发展的非对称径。习指出,在引进高新技术上不能抱任何幻想,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过去三十多年,我国主要靠引进上次工业的技术来发展社会经济。这种模式虽然凭借巨额的资源投入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在创新绩效上并未获得相应比例的增长,本土创新能力严重落后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11]现在如果还采用这种思,差距就会越拉越大,国内产业也将被长期锁定在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我们必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超前部署、大胆探索、自主创新,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要认真研究非对称性赶超措施,在涉及未来的重点科技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在核心关键技术方面实现突破和赶超。

  第三,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精心设计赶超发展的非对称布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替周期越来越短,重大发现和性科技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实施赶超战略,既要立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又要打破常规,以出其不意的手段,做前人不敢做的事,走前人不敢走的。这要求我们在科技发展的目标定位上要具备非对称战略思,一方面要有世界眼光,找准我国科技发展现状和应走的径,抓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另一方面,要提高技术认知力,加强独创性设计,超前规划布局,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发展独有的科技“杀手锏”,才能加速赶超步伐,实现赶超战略目标。

  纵观世界历史,16、17世纪科学和18世纪工业以来,国际上出现了英国、法国、、美国等世界科技创新强国,而且至今保持着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地位。这些国家能够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采用非对称赶超战略是一个重要因素。这里以英国和为例加以说明。

  第一,英国实现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重大技术创新。瓦特对蒸汽机进行了重大的改进,使之具有了生产应用价值。斯蒂文森发明了经济实用的火车,英国出现了修建铁的热潮。铁业的高速发展不仅使得货物和人员的流动更加畅通快捷,而且对纺织工业、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采矿工业形成巨大的拉动作用,从而把产业向着纵深方向推进。除了上述重大技术发明和创新表明,英国在18世纪还出现了技术发明和创新的浪潮。这既是产业对技术发明和创新形成巨大需求的结果,它们在生产实践中付诸应用又反过来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第二,英国出现了重大的制度创新[12]。通过大西洋贸易,英国社会中形成一批新的富商。这些富商为了既有的财富,并利用这些财富创造更多的利益,与英国王室以及阶级发生了冲突。长期以来,英国社会实行比较的代议制度,新富阶层在中有其代表,呼吁制度变革。制度变革的结果包括:王室的财政与国家财政分离,政党不能从事营利事业,企业成立不需批准而自动注册,从事国际贸易不需要经过国家特许。这些新的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大西洋贸易,新的商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商人进入上层阶级。社会流动性增强,英国社会等级制度被打破,有利于社会财富和经济的增长。另外,在英国,拥有地产的地主不仅没有成为妨碍经济成长的,反而是促进经济成长的重要力量。英国实行私有财产权制度,很多地主利用其拥有的土地取得资金,投身海外贸易,获得大量财富。这些资金又成为进一步促进投资与赚钱的资本来源。而西班牙从事大西洋贸易却得到与英国相反的结果。

  大西洋贸易为西班牙王室所垄断,在当时除了皇室以及皇室本身特许的公司或等级拥有贸易的外,他人均被从事国际贸易。另外,西班牙王室对殖民地有税收权,这使得王室从大西洋贸易获得的好处更加助长了王室与地位,社会等级制度更加强化。与此同时,不像在英国,西班牙王室没有善用从海外贸易所得到的财富进行新的投资,而是花费在奢侈品上。新的商人阶级没有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出现,社会没有出现制度创新,这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没有发生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英国的制度变革还包括行会制度。英国对教持宽容的态度,对人们创业和创新持鼓励的态度,以及英国的专利制度,这些也有助于产业的发生和推进。

  第三,科学为产业提供知识源泉和变革氛围。产业早期出现许多重大技术创新,都是能工巧匠在不断的试错,通过经验而完成的。这似乎给人们造成一种印象,认为17世纪发生的科学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对产业的影响微不足道。其实不然,比如产业中最重大的技术创新——蒸汽机,其实是在科学原理的指导下完成的。Cardwell对瓦特的成就评论道:“这一创新,只有这样的人才做得出来,他不仅具有非常的技术才能,而且具有非凡的科学才能。就是说,这个人熟悉那个时代关于热的科学,并且对蒸汽的性质有着深刻的理解。一个只懂得实际操作的工程师,绝无可能做出如此重大的发明。”

  科学对产业的影响,还通过科学思想和科学而体现出来。科学人们,自然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可以控制的。科学鼓励培养了崇尚变革和大胆试验的风尚;科学创造出有利于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的氛围,科学渗透到了民族文化之中。[13]

  第四,市场经济理论为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指导。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市场经济理论,包括劳动分工、贸易、市场竞争、“看不见的手”等观点,了产业时代的需要,对英国实行的经济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与英国传统的古典教育不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培养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作为工业后发国家,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界上,大学最早向现代大学转型,科学技术全面进入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大规模培养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而同时期,英国的、剑桥等大学仍在强调古典教育,培养绅士。另外,开创了实验室教学方法,培养出既善于动脑又善于动手的高素质人才。由此使世界化学的中心从法国转移到了。

  第二,与英国企业依靠个人发明家不同,化学工业企业发明了集体性从事发明的工业实验室组织创新。巴斯夫、拜耳等公司在企业内部建立了工业实验室,并大量聘用化学家从事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他们聚集在实验室,分工合作,集思广益,集体从事发明创造,效率大大提高,实现了“发明的工业化”。另外,工业化学家还与大学里的学术化学家保持密切的联系,有效地进行“产学”合作。化学工业的实验室涌现出了许多重大的技术创新,如合成靛蓝、阿司匹林、合成氨等。依靠科技人力资源和工业实验室,发源于英国的合成染料化学工业转移到了,居于全世界的支配地位。

  第三,与英国严格执行专利法不同,采取灵活的专利政策。专利制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专利制度有效激励人们从事发明创新,给“天才的创造之火注入利益这个燃料”;另一方面,专利的垄断性阻碍了新技术在全社会的推广和扩散,难以实现社会收益的最大化。在合成染料化学工业的发展中,专利制度的双重作用表现的十分突出。专利制度是导致英国和法国合成染料工业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专利制度又是导致合成染料工业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说来,在合成染料化学工业初创时期,各邦执行自己的专利法,但是有法不依,新技术迅速扩散开来。到合成染料化学工业繁盛起来后,1877年,颁布实施统一的专利法,并严格执行,化工技术创新,获取垄断利益。合成染料工业还针对外国专利制度的缺陷,到英国和法国注册专利,英法合成染料工业的发展,垄断英法合成染料市场。

  第四,与英国自流的市场经济政策不同,对包括化学工业在内的国内产业发展采取强力的支持政策。

  上述因素对包括西门子公司在内的电气工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科技创新要“三个面向”方针。习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2014年习首次提出“三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习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2015年“三个面向”写进中央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通俗地讲,就是“顶天”;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就是“立地”,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就是“接地气”。合起来,就是科技创新要“接地气”。

  以来,我国科技方针经历了几次调整。1985年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的决定》提出的科技方针是: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简称“面向、依靠”方针。1995年,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的科技方针是: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简称“面向依靠攀高峰”。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科技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增强创新自信,逐步积累和厚植科技创新赶超的比较优势。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既容易容易养成妄自尊大,骄傲自满,缺少虚心学习的态度,也容易滋生妄自菲薄,对自主创新能力没信心,亦步亦趋、不敢超越的自卑心理,甚至有时候自己的创新自己都不相信和使用。界发达国家和先进技术面前,我们特别要后一种态度。习强调,“要有强烈的创新自信”。[14]习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坚定创新自信。在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更要走其他人没有走过的,努力在自主创新上大有作为。因此,我们必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深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取得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的重大。这样,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就可以一方面全球科技发展方向,缩小关键领域差距,形成比较优势;另一方面,问题导向,通过创新突破我国发展的瓶颈制约;从而就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领域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跨越。

  科技创新发展战略要具有前瞻意识,以超前布局提升先发优势。非对称科技赶超战略强调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赶超和突破,强调对科技创新进行整体性把握和评估,因此也强调科技创新的全局意识和前沿意识,以超前的布局提升先发优势。党的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面对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为主转向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要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超前布局一批重点科技项目,组织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高端技术协同攻关,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成为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同时,要密切、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趋势,看到差距,找准问题,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赶超甚至引领的步伐。

  把握科技和产业大方向,以突破性创新激发后发优势。当前,新一轮科技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性突破的先兆,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世界主要国家都在抓紧制定新的科技发展战略,确定新的科技发展优先领域,以此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面向未来,新科技和产业变革将是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我们必须要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提高科技预见能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在科技资源上快速布局,激发后发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根本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习在谈到核心技术时指出:“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其含义是,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也不能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核心技术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弯道超车。因此,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确定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实现突破性创新,理应成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

  加快推进和实施科技体制,改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快推进和实施科技体制,也就是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及时更强大的系统性保障。习曾经形象地指出,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 E C D ) 指出, 中国的科技创新执行者与子体系之间联系非常薄弱,从外部来看,像是一个“群岛”,或是一大批很少配合的“ 创新孤岛” , 因此技术溢出效应有限。[15]在推动科技创新的中, 最紧迫的就是要体制机制障碍,打破“创新孤岛”的藩篱, 建立创新联系, 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习强调要以实现对科技创新进行系统性的治理。在制度方面, 他要“ 抓紧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完成促进科技法的修订” , 在科技的权益分配上,他提出要强化激励,用才,使发明者、创新者能够合理分享创新收益。在这方面,2015年全国完成了对促进科技法的修订,2016年国务院出台了《实施〈中华人民国促进科技法〉若干》,体现了科技创新治理的一大进步。在创新人才方面,习创新性地提出了“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 的论断, [16]强调要开发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他还创造性地把企业家和技术工人列入创新人才, 提出要依法他们的创新收益, 激发他们的创新。在创新和基础保障方面, 他提出要加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条件和科学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自主创新的源头供给, 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机制,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同时,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

  [1]来源于《习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及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线]习:《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刘璐璐:《中国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经济参考报》,2015年12月22日,第3版。

  [5]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9页。

  [6][8]《习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年,第3、39 页。

  [7]习: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线]《孙子·谋攻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10]习指出,创新发展要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见习:《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专题研讨班上的讲线][15]《OECD中国创新政策研究报告》,薛澜、柳卸林、穆荣平等译,: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7页。

  [12]杨小凯:《为什么工业不在西班牙发生》,《南方周末》,2003年4月24日。

  [13]【澳】布里奇斯托克:《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刘立等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7页。

  [14][16]《习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39、116页。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