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络科技  未来

京津雄VS长三角,都市圈加速度!

作者:顾强(华夏幸福研究院院长)

4月23日,华夏幸福研究院院长顾强做客网易财经“长盛时间”,就都市圈经济、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相关问题与网易传媒副总编辑姚长盛、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进行互动。

一、京津冀应依靠市场机制缩小发展落差

中国的经济差距由东西差距转变为南北差距,或者说南北差距正在拉大。这是一个现象,也是一个事实。北京从都市圈的角度来讲有3000万人口,有世界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有中国最大的高知群体,为什么发展差距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显著缩小?

首先做一个简单的比较:从长三角看,上海跟周边城市的发展差距不大,用人均GDP做柱状图,上海一直到常州、丹阳,再到宁波、杭州,最高差只有15%左右。而北京跟周边的差距是50%,根据我们研究,北京都市圈内外落差是全国最大的。

未来落差能不能缩小,怎么缩小?京津冀发展从国家战略上启动了重要的制度框架,我认为未来十年中这条路会走通,这里面有若干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如,雄安新区的建设,大兴国际机场的开通及临空经济区的建设,也包括通州副中心的建设,一个方向往南,一个方向往东。还有一个战略是往北,冬奥会战略,往张家口方向。这些战略的实施对整个都市圈外围圈层在长期来说是受益的。短期看,各级各类规划刚刚出齐,最新的是大兴国际机场的规划,经过五年多时间规划才出齐,规划没有出齐之前,河北环京地区的很多动作、建设和土地配置等受到了比较明显的抑制和约束。从现在开始,我认为具备了加速推进、协同发展的制度条件。

对比长三角,一方面是制度条件,另一方面是市场机制。为什么长三角的差距相对于中国其它都市圈最小?这里实际上是市场机制的作用: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带来差距的缩小,包括人口的流动、创新要素的流动、资本的流动等。生产要素,比如人口,不能有效流动,主要因为几方面重要问题:交通体系是否健全?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公共服务的落差是否缩小了?北京与河北公共服务的落差,体现在基础教育、医疗、文化设施等方面,这些落差没有缩小的话,人口流动自然受阻,尽管有一些基于北京“大城市病”疏解的溢出,但客观上,由于这些落差的存在对人口和其它要素流动产生了阻碍。

在推进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很重要的是在交通、公共服务等相关方面缩小差距,一方面靠政府,另一方面更多要靠市场机制推动,光靠中央或河北省级政府来缩小落差是非常困难的,更多要发挥市场的作用。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相应的规划空间及承载条件

环北京都是农业地区,很多县区都是农业县,发展空间不足,缺乏规划空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环境、规划空间略有改善,发展空间正在调整过程中,需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等来实现。当然,在2004年之前南方省份的开发区已经全面开发,基本农田被大量占用,体现了同样制度条件下,南北发展理念上和发展思想上的差异。

环京地区要发展,首先至少要有规划空间,所谓的规划空间是能够建设、能够开发的基本条件,如果出了北京全是生态功能区,不可能得到发展。当然,规划空间正在逐步实现的过程中,比如雄安就是一个新的规划空间,本来按照常规评价可能也是农业区域,现在转变成了城市区域。

第二,北京有很多科技成果,2010年之前,根据我们观察和搜集到的资料,北京的科技成果96%是向京津冀以外转移的,第一去了长三角,第二去了珠三角。因为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有适宜的土壤和配套环境,需要有适宜的营商环境。举例看,对于目前大家都不陌生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PE基金,在2014年河北省产业引导基金数量和规模,相当于江苏2003年的水平。

根据我们最新的研究,北京科技成果就近转移的比重在迅速提高,如环京地区,特别是京南地区,因为承载条件改善了。我们把北京的专利最后去到的地方做了跟踪,数据挖掘发现:就近转化比重上升。再比如京北地区,北京的数据中心和服务外包等产业,在加速向张家口怀来转移。这里有几方面因素,一是交通条件改善,在冬奥机遇下,京新高速开通,加上原有的京藏高速,包括京张高铁,到中关村北区只要20分钟。它现在可以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形成互补或合作关系,过去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二是北京产业政策引导,北京市区不再新建数据中心。所以产业环境也需要时间来培育。

除了空间规划,还有产业环境,以及营商和政策环境,我们也做了一个比较,同样一个项目,在长三角、在珠三角、在成渝、在武汉、在北京周边,进行政策强度比较,发现有很大落差。原因也很简单,河北整体的经济底子差,有心要培育产业,第一个项目可能下了很大的劲支持一把,那第二个、第三个呢?没有能力了。

整体来说这方面的政策力度目前仍然不够,或者仅仅靠河北的政策也是不够的,如果这三个方面都改善的话,都市圈差距会逐渐缩小,至少北京跟周边的差距会逐渐缩小,否则很难弥补。

三、节点和微中心是都市圈发展的关键

从美国经验看,在过去50到60年中,人口向西部、向南部集中,如阳光地带,而2009年开始,纽约开始第四次,或者说更多次复兴,“霜冻地带”出现再复兴。这种复兴实际上是以波士顿、费城、纽约、华盛顿为核心的,人口重新开始集聚。

不仅仅是波士华地区,五大湖地区的很多城市,最有名的铁锈地带,人口零增长,但我们也看到在2008年以后,在数字经济时代,比如西雅图、多伦多,这些地区在信息技术,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出现发展“尖峰”,至少从美国来看,现在寒冷地区和阳光地带到目前为止不相上下,从这个意义上对北方不用特别悲观,北方也有北方的优势,这是一个事实。中国和美国不一样,但寒冷地区并不是没有前途,问题是怎么才能有前途?很多高纬度地区,比如北欧一些国家,也都是发达国家。

我们回到规划空间,在北京周边的实体地域,每5平方公里2万人以上的实体地域,一共多少个?北京边上有37个,上海周边是85个,东京周边是128个,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北京特点是独大,周边发展不足。我们识别出北京都市圈核心圈范围998平方公里,人口大概有1650万人,这里也有最大的城市实体区域。北京周边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比较远的要跑到保定。其他百万级的城市基本没有,50万到100万人口的也没几个。但东京周边,上海和杭州周边,很多尽管叫县,但在国际上都算是很大的城市。比如张家港、常熟,都是200万人口的城市,城镇化率基本在85%以上。

实际上北京独大是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周边的节点、副中心城市正在建设,节点城市人口量级、规模都不够。与东京差距就更大,东京都市圈人口5万到10万的城市有38个,2万到5万有45个。北京周边除了像样的县城有十几万人口,其它乡镇就都是几千到一万人的规模。正是看到这样的差距,我们认为在北京周边,副中心以及节点、微中心发育严重不足。

北京周边能不能发展?有没有条件去发展?我们过去讲最多的一个条件就是资源承载能力。之前说北京发展不了很关键的原因是水资源不够,现在我们看到永定河也有水了,也流到白洋淀去了,条件是不是在改善呢?我们也看到中国科学院等专家的研究,整个西北、华北地区的降雨条件都在改善,我们认为资源承载条件也是动态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个人认为,至少在北京京南地区,有条件可以建设一些10万到20万,20万到50万,甚至50到100万人口的节点城市。一是这一带全是平原地区,二是现在真正耗水的工业已经不多了,实际上北方很多地区农业是第一大耗水产业,以现在的灌溉和节水技术,农业耗水也是可以大幅度下降的。

我们的研究发现,在很多城市,包括二线城市、比较大的三线城市,第一位的投资来自于北京,比如贵阳,也就是说,北京是有投资能力的。

北京怎么投呢?因为北京周边规划空间有限,有基本农田约束,没办法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有句很重要的话,叫“尊重发展规律”,在中国的北部,华北、东北、西北,怎样建设才叫“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呢?这个课题很大,我们只能说从我们自己研究的角度来说,京津冀地区,在未来京津雄的范围内,可以形成一个由“中心城市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二战狙击手游戏下载
  • 编辑:唐志钢
  • 相关文章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