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络技术

强大国内市场正形成 释放内需须多维度发力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保障,也是化解当前消费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稳定并扩大国内消费的有效途径。记者调研发现,目前各地已开始采取积极举措提振消费信心,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百姓期待,但也有一些地方认识有待深化。专家表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需从提升认识层次、做好供需对接、增强统筹保障等三个维度发力,找准痛点,及时打通堵点,借助目前经济筑底复苏之势,持续释放内需潜力。

      提振市场措施成效明显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各地积极出台稳定和扩大消费的政策举措,有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做大经济规模“蛋糕”,为提振市场主体发展信心注入力量。

      在成都,一条宽1公里、长100公里的锦城绿道上规划了640处文化设施、1050处体育设施,塑造了全新的消费场景,成都正探索用绿道新经济寻找内需新增量;在引入更多历史文化和消费体验融合场所的同时,杭州湖滨步行街增加了大量户外休闲座椅、优化无障碍环境,打造全龄友好的无障碍步行街区;上海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企业商户积极响应,消费市场氛围更加活跃;甘肃进一步复制推广电商扶贫“陇南经验”,助推全省农村市场消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列为2019年要抓好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各地积极响应,纷纷提出稳定和扩大消费需求的具体举措。强大的国内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根基和源泉,中国持续推动改革开放的底气,国际经济博弈的重要筹码。专家认为,其背后有三层含义:

      提振市场信心,串联起“六稳”牛鼻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何立峰认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做大经济规模“蛋糕”,能为提振市场主体发展信心注入力量。上半年,浙江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6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9.3%,比全国平均高0.9个百分点。浙江省商务厅厅长盛秋平表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振市场信心明显,是串联“六稳”和发挥“六稳”之间良性传导作用的牛鼻子。

      激活技术创新增强企业体质。近年来,我国在一些产业和技术领域实现了赶超,如电子商务、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安防产品等,就得益于巨大消费市场所产生的技术应用场景及商业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汤铎铎认为,“形成国内强大市场”是促进企业发展、激活技术进步与创新的长远措施。

      瞄准民生需求旨在促进中国经济转型。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认为,借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有利时机,瞄准民生痛点,打通堵点,在创新引领消费升级的同时,可以创新投资合作模式,着力破除机制体制障碍,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万喆认为,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扩大内需、扩大市场,最终目标是要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旨在完成中国经济的转型。

      找准痛点难点

      跳出认识误区

      近期,上半年各项经济数据陆续公布,显示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好于预期。当前信心回暖、个税降低等多重有利因素聚集,“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恰逢其时。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认识还有待深化,甚至存在一些偏差。对此,专家指出,需找准痛点,及时打通堵点,借助目前经济筑底复苏之势,持续释放内需潜力。

      不能把国内市场仅仅理解为消费市场。记者调研发现,各地出台举措侧重于通过促销、补贴等拉动内需,如家电家居惠民购物节,一些企业绑卡充值送优惠……基本遵循了上一轮消费刺激政策的路子。有专家表示,目前消费领域由商务部门牵头,市场监管部门管市场秩序,经信部门管行业企业,发改部门负责出宏观政策,市场各段须形成合力,有效协同发展国内市场与壮大市场主体、提升供给质量。

      要深化对优化消费结构的认识,不能只围绕物质消费和城市消费打转。要深刻理解百姓日益提升的精神领域的消费需求,强化对城乡、区域市场培育和发展不均衡背后消费潜力的认识。一些举措主要还是围绕物质消费转、围绕城市消费场景转的情况亟待扭转。除了商场、步行街的改造提升,还要研究百姓需要的健康、体育、娱乐、文化消费场景;用多种手段提升农村消费环境等。

      摒弃抓投资出口立竿见影,抓市场促消费劳而无功的想法。在地方财政增长困难的情况下,部分基层仍然存在抓投资、出口立竿见影的想法,财政投入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匹配,例如一些地方传统专业市场转型提升遇阻,地方官员过度拔高“亩均论英雄”的引领作用,认为“改造一个市场不如拆除新投资一个工厂”。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认为,解决市场建设和经济能力不匹配问题,要畅通出口、进口市场,也要畅通制造生产领域和消费市场的循环。

      专家认为,在消费发生深刻变革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的矛盾开始显性化,与宏观经济运行等因素相互叠加,使一些重要消费领域出现消费者不能消费、不愿消费和不敢消费的情况,影响了消费升级和消费创新,抑制了消费热点、亮点的持续壮大和扩张。比如优质品质消费的短缺,高端化品牌化个性化供给不足;城乡、区域商贸设施差距大,消费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浙江省工业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表示,优质品质消费的供给,不仅涉及品牌推广、流通领域和产品研发创新,最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三个维度发力

      打造强大国内市场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我国针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等国内外大势研判作出的重要部署。记者采访了全国多位专家及业内人士了解到,形成强大国内市场需要从提升认识层次、做好供需对接、增强统筹保障等三个维度发力,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提升认识层次,厘清三种市场关系:

      要厘清消费与市场的关系,联动各部门力量共同推进。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廖祖君说,消费只是社会再生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的一个,生产资料市场、要素市场、消费品市场都应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包括的内容。记者采访了解到,生产资料市场关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市场涉及减费降税、房地产市场调控等,消费品市场则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息息相关,三个市场涉及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方面面。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秘书长杨晓军说,促进消费不仅仅是工商、商务部门的事,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更不仅仅是消费的事,应该联动各部门力量调动各种社会资源。

      厘清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关系,重视服务的作用。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说,服务消费正在与商品消费形成双轮驱动,应该充分重视服务在市场中的重要性。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金融与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魏良益说,从世界市场看,与有形市场相对应,教育、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无形市场地位日益凸显,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壮大这些服务市场是优化国内市场结构的必由之路。

      厘清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将消费与投资、外贸紧密联系。多位专家表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本身就是增加国际市场份额的举措,而不是与国际市场分割。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繁华地区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戴连明说,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虽然培育消费不如投资回报快,但将一个地区的消费环境打造好了,自然会吸引来自国内外的投资。

      做好对接工作,处理三对供需矛盾:

      要对接好市场主体投资需求与优质生产资料供给。记者采访了解到,一方面,国内很多基础生产资料因为技术“卡脖子”等原因长期被国外垄断,国内市场主体因担心“源头被掐死”而不敢投资,需要政府集结资源迅速组织研发突破。另一方面,一些攻克技术难题的国产产品又不容易被国内市场主体信任,需要政府正确引导。

      对接好消费者、市场主体“花钱”的需求与要素市场健康供给。针对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要素市场中存在的问题,有专家表示,要在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减少居民在房地产上过度支出的同时,进一步推进税收结构改革,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南开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刘刚表示,针对市场主体“花钱”的需求,有关机构也应对民企、中小企业贷款给予更多便利。

      对接好消费者消费与优质产品、服务供给。天津大学国际工程管理学院院长张水波说,以旅游市场为例,国内很多景点景色一流,但服务跟不上,造成了潜在客户的流失,政府需要进一步细化有关标准,提升产品、服务质量。

      增强保障能力,统筹三个发展差异:

      要增强基础设施保障,统筹城乡、区域差异。甘肃省商务厅市场运行调节处处长李红海说,现在,很多快递只能到县城或道路条件比较好的农村,政府应该统筹城乡差距,加大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延伸工业品销售链条,增加消费。张水波表示,我国不同地区市场发育阶段不同,所需要的商业业态也不尽相同,政府还应同时统筹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引导东部地区市场主体向中西部转移,既促进东部地区市场快速迭代,又拉动西部地区市场发展。

      增强政策弹性保障,统筹新老业态发展差异。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金华研究员说,据她调研,2016年以前,四川省民营养老机构能够通过消防验收,拿到床位补贴的非常少,因为它们作为新业态只能参照有关行业标准执行,门槛较高,建议国家完善相关政策的落地。都江堰市消防大队大队长苏新杨说,针对康养、民宿等规模较小、市场需要的新业态,建议国家在出台有关消防标准时也应注意门槛适当,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增加市场空间保障,统筹行政与市场手段差异。佛罗伦萨小镇京津名品奥特莱斯运营商、美国威特集团副总裁李刚说,政府对市场运行本身不宜干涉过多,而应放手交给专业运营团队、交给市场。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史滨说,特别是民族品牌,它们发展最需要的不仅仅是政府支持,还需要更高层次的推广,希望有关部门出台有力举措帮助企业扩大品牌的世界影响力。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记者屈凌燕、李鲲、叶含勇、有之忻、关桂峰、薛天、王铭禹、丁非白、周颖、邹乐采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