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资讯  行业

【干货】2020考研政治重点热点十八题(三)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道德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取决于经济基础,并且带有阶级属性。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的社会功能: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新时代道德建设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个人品德的作用: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个人品德是决定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个人品德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锤炼高尚道德品格:向道德模范学习,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是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途径;引领社会风尚,良好社会风尚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涵育着公民美德善行,推动着社会和谐有序运转;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

  公共秩序的意义: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①加强网络内容建设。网络信息内容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②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网上行为主体的文明自律是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基础。③丰富网上道德实践。互联网为道德实践提供了新的空间、新的载体。④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加强互联网管理,正能量是总要求。

  ★道德与法律:思想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二者都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所体现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观念为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了价值准则和道义基础。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推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一是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二是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三是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

  法律权威: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法律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全体社会成员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不仅是保证法律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也是保障个人平安幸福的底线和红线。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核心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是实现人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社会信息化: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设施把信息资源充分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的过程。我国应该以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路径。信息成为社会活动的战略资源和重要财富,信息技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导技术,信息人员成为领导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

  中国应以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借助网络、平台、智能化推进社会建设。以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来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以网络安全问题为重要切入点,参与全球治理。借助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虚拟实践: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等特点,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虚拟实践的出现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自由空间,极大地提升了人的活动的自主性、创造性,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

  ★科学技术: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真理与价值: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区别的:第一,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第二,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第三,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联系的: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第二,价值的形成要以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有价值。第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三大攻坚战之污染防治:垃圾、世园会、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实践、黄河座谈会、植树节、自然界对人的报复

  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性变革。第一,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第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第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第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我们应该怎么做:第一,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第二,我们应该追求绿色发展繁荣。第三,我们应该追求热爱自然情怀。第四,我们应该追求科学治理精神。第五,我们应该追求携手合作应对。

  ★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但是依然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因此,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主题。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当今出现的生态问题,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实践:实践是意识指导下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性活动。实践的结构包括主体、客体、中介。实践的基本特征包括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是辩证法的两大特征之一。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现代化经济体系:实体、创新、高质量经济、供给侧、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民营经济、创新实践者、跟跑、并跑、领跑,放管服

  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制度。

  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是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第一,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第二,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第三,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第四,完善政策执行方式。第五,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第六,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

  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要讲辩证法、两点论,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第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第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第三,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高素质的企业家、工匠和劳模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第四,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意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做法:第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第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第四,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第五,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第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

  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三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我国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工程重点,分类组织实施,增强自主能力。要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提升产业链水平,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是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改革创新是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作用,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创新主体作用,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体制。

  当代青年应该:第一,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树立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第二,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和本领。夯实创新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投身于创新实践。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