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资讯  行业

热点聚焦:从提前供暖争议看舆论的多元化

  10月底,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骤降,关于提前供暖的呼声,在舆论场随之升温。10月30日、11月2日,新华社两度发文,进一步助长了该话题的舆论热度。其实,关于提前供暖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老话题。除了“提前供暖”这一呼声外,意见也不宜忽视。

  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地域性的诘难。呼吁“提前供暖”的,首先就遭到了不少自称为南方人的吐槽。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供暖分界线度附近的秦岭和淮河一带。面对不少北方网民呼吁“提前供暖”,有网民认为北方人太“娇气”,“刚最低过零下就嚷嚷得不行,就要给地球点上火炉子”。

  环保问题也是网民讨论该问题的一个关注点。近年来,雾霾围城已是不争的公共话题,甚至比供暖具有更广泛的公共性。网民“砸牌坊”甚至提出口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为环境尽一份力!晚供暖五天,早停暖五天,既能锻炼身心,又能保护环境!”

  还有网民从供暖效率方面来考虑问题,再加上每个人对冷暖敏感度的差异,在供暖时间上也比较难达成一致。有专家指出,在气温过渡期,一旦温度较低决定全面开启锅炉,但气温很有可能又回升,不过此时供暖已无法停止,客观上形成浪费。此外,网民对冷暖感知的差别也很大。有的网民觉得够冷了,有网民则觉得,“刚入冬的这点冷就受不了,怎么过这四五个月的冬天(供暖期)?”

  也有网民借机吐槽一些官员的不作为。“领导住的大院都提前供暖啦,老百姓人家才不管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沿长江一带为何不供暖?请这帮官老爷冬天来看看”。

  关于供暖时间的争议,正如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副理事长郑立均所说的,“由于涉及面非常大,大范围实行提前供暖,需要对百姓诉求、政府管理、企业运营和环境保护进行统筹考量”。然而,除了这些,还有一个更为核心的问题,就是成本的分摊问题。对此,有网民说的更直接一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意提前供暖另交费,这事很快就会得到解决”。

  从舆论场的反应来看,对提前供暖,无论是持支持态度还是持反对态度,一个基本的前提是,仍然是把供暖问题视为一项基本的民生工程,即作为公共福利来看待的。当然,把供暖问题当做公共福利,并不无可。问题是,谈到公共福利供给,人人所乐见;但公共福利的成本,似乎并不为舆论津津乐道。

  从新华社两篇报道的基调看,探讨的话题涉及面虽广,但最切实可行的则落在“北方供暖时间不宜固化”这一点,至于公共福利成本如何分摊,并没有由此得到更为深入的讨论。

  当前的基本供暖结构形成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已经很难适应今天的需要。尽管当初的集中供暖已经从福利性质过渡到自费使用,但由于仍然采取了“集中”的办法,不免还带有某种福利的胎记,很难满足“更加灵活和市场化”的服务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着眼于“集中”的路子去回应网民诉求,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按照热计量收费,“多用多交”。这样做的前提是,较为精准的计量方式和计量技术。这也有助于激发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如果按照热计量收费尚不成熟,面对多元化的舆论诉求,问题的出路就要从“集中”之外找了。比如网民指出的,“没供暖你自己不会开空调?”面对寒冷过渡期该不该提前供暖的争议,这种个人“自救”的办法,也是一个切实解决问题的办法。

  多元化的舆论诉求,给政务舆情回应带来了挑战。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更加注重调查研究,认真倾听舆论呼声,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以更为充分的解释说明来纾解。随着网络舆论新常态的到来,整个网络舆论场呈现出从“权利诉求”向“权利实现”转变的特点。有关部门在进行政务舆情回应时,也应该顺应这一态势,直面网民提出的问题,在“权利实现”层面下功夫。回到“提前供暖”这个话题,就是既要看到“提前供暖”的呼声,也要考虑到“提前供暖”的可能,力图通过线下工作的扎实提升来提高整个公权力机关的公信力,以及有关部门的政务舆情回应水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