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络资讯  行业

强基计划:新高考“独唱”时代落幕,“合唱”时代加速

【编者按】“强基计划”是新高考改革“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目标的重要举措,其区别于自主招生,又考量了综合素养,这让“非超级中学”和“县中”的学生的高校之路又有了更多可能。

本文系投稿稿件,作者是爱培优新高考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20年,已走过17个年头的高校自主招生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强基计划正式亮相。

最初,很多人曾认为强基计划只是自主招生的新“马甲”,或者只是“自招2.0形态”,可实际上,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从本质到形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才选拔方案。

虽然强基计划并不同于“古老”的自主招生,却和另一项萌芽中的“综合评价”招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综合评价的招生方式,普遍将高考成绩、高校校考(综合素质测试)、学业水平考试分别按照60%、30%、10%的比例折算。由于综合评价推行的时间并不长,且在极少数省份试点,大多数综合评价招生的高校影响力较弱,因此该招生方式并没有像自主招生那样深入人心。

与综合评价招生略有不同的是,强基计划将高考成绩、高校校考(综合素质测试)分别折算成了85%、15%;而且,强基计划一开始就是“王炸”,首批试点的36所高校,几乎代表了国内高校的最高水平。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在此次新高考改革浪潮中,作为衔接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的“强基计划”,正是为国家重点领域储备拔尖人才工作中,迈出的历史性一步。这也意味着,实行了四十多年的高考中几乎将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指标的“独唱”时代落幕,多元录取的“合唱”选拔时代正加速启幕。

强基止于自招,始于培养

最初,自主招生的主旨是为有学科特长或创新潜质的学生开辟一条“绿色通道”,通俗点说,自主招生要选拔的是“单项冠军”,因为对于少数具有学科特长和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来说,高考显然无法将他们和其它多数考生进行有效区分,所以自主招生政策应运而生。

但从长期实践效果来看,涉及学科过于宽泛、重点分散、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个别高校考核评价不够科学规范、个别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长材料等问题,都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加以解决。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主招生政策过度着眼于“招生”,部分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虽然获得了高额的降分,但缺乏后续培养,导致一些原本具有突出学科特长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时显得“后劲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自主招生的出发点。

而新推出的强基计划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跳出“单纯招生政策”的狭隘范畴,着眼于国家战略对人才的需要,联动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两个环节,同时选拔和培养的对象也从原自招的“单项冠军”变为“全能选手”,真正实现了人才选拔培养机制的重大创新探索,在这一点上,强基计划显然比原来的自主招生站位更高。

同时,推行强基计划的重要意义还不仅局限于此。

从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可以看出,强基计划政策制定初衷为:立足国情和教育发展现状,将评价选拔体系系统性重塑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破除“五唯”评价机制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相关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紧密结合,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方向和目标。

具体来说,强基计划的进步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国情:强基计划目标为招收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拔尖人才,聚焦高国家人才紧缺的领域,重点在基础学科招生;

2.克服“五唯”痼疾:在招生时进行全面考察、综合评价,转变单纯以高考成绩或竞赛奖项、论文专利等因素衡量、评价学生的做法;

3.贯通人才选拔与培养:打通拔尖创新人才的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桌面上的图标不见了怎么办
  • 编辑:唐志钢
  • 相关文章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