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互联网创业

那些在互联网创业潮中成功的人?互联网创业成功人士

更新日期: 2015年08月14日

初创公司要选择与自己匹配的投资人

然后是看你的团队竞争力。在今天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大家往往会关注你的团队是否处于第一梯队的。你的团队不能有明显的短板,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并且还应当有能力建起壁垒。现在获得投资相对比较容易,到了B轮、C轮融资,投资人则会通过你的用户数据等指数来判断你是否有强劲的增长势头。如果公司真正上市了,或者做得很大,尤其对于大的行业来说,你必须有很好的变现能力。

这一波创业的机会多、挑战大,也有很多新趋势。目前,智能硬件、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效率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效率的提高带来了很多细分的变化,包括C2C交易,包括智能硬件。当你在创新过程中结合越来越多的因素,创新性就越强,你的买入价值(entry value)就越高。也就是说,将融合和跨界结合在一起,才带来创新。

互联网行业做第一、第二才有希望

就团队而言,我想强调的是团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我看来,当你拥有了最初500名员工,那就是打造团队文化最重要的时刻。一家企业必须从一开始就着手打造优质的团队文化,培养员工的创业;团队太庞大,文化建设就会很困难。

文章链接

结合的因素越多创业成功率越高

首席执行官是团队里最重要的角色。首席执行官的聪明程度、逻辑思考能力等特质当然非常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抗压能力。这是天生的。有些理承受能力弱,整日失眠,也不好,就不适合创业。我在华尔街干了15年,从一个大平台出来,现在自己做,竞争又很激烈,有时候还是觉得压力很大。所以对创业者来说,这方面心态的调整很重要。

总之,创业者可以多考虑将融合与跨界结合在一起的创新方式,使用户对产品产生情感依赖,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依赖的程度越高,壁垒也就越高,别人模仿起来的困难就越大。

投资者在意你是否处于第一梯队

投资者比较看重你是不是在去风口的上,这里牵涉到基金运作的一些本质规律。现在的基金都做大了,基金一旦做大,就必须投到像小米这样的公司才能产生过得去的回报,大家宁可去赌大方向,投到那些处于风口上的、团队能力比较强的公司,而不是去赌小方向。

文章来源:《The Link》,略有改编

拥有最初五百名员工时是打造团队文化的最重要时机

例如,滴滴与快的合并后,公司估值高达87.5亿美元,一家美国的对冲基金买下了它的股票。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时候,如果一家公司花了几年时间成长为10亿美元级的公司,在我们看来,成长就已经非常迅速了。这种区别要归功于基础设施的提升。移动互联网的能聚性比互联网更强大,性更强,平台效应也更大。一个已经了十年的互联网公司如果不去改变,就会发现自己已沦为后起之秀的对象。

姑婆那些事儿()是互联网推广运营知识分享平台,关注移动推广(android,ios)运营,网站推广运营、校园推广及互联网领域最新动态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gupo520),新浪微博(姑婆那些事儿)。

现在哈佛每年有20%-30%的毕业生投身互联网创业热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MBA毕业生和EMBA校友也在不断加入这一阵营。创业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作用。为什么有的人能拿巨额风投,有的人却铩羽而归?创业者必须谙熟其中的游戏规则。今天,我们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1997级MBA校友、云启创投联合创始人毛丞宇来为大家揭秘,看看那些在互联网创业潮中成功的人究竟是如何赢得投资者青睐的?

首席执行官抗压能力非常重要

另外,初创公司的股权架构,也有很多说法。在国内,比较多的情况是两三个人一起创业,因为大家是同级、哥们儿,股权就分配得很平均,这样其实不太好,往往在做决策、遇到争议的时候会有问题,导致决策太慢。决策慢是最坏的结果,宁可有决策,然后错了再改。所以相对而言,其中一人的决策力大一点会比较好,当然要公平。同时,公司的结构要具备一定的弹性,能够适时按照需要做出调整。

创业是一场压力巨大的长跑,每位创业者都要把身体和锻。最后给大家的是:抓住每一次机会,多和同行交流。

当然,公司创办早期很难制定一个长远的战略,但是从哪个方面切入,围绕哪个方面展开,这方面的战略还是相当重要的。

文章标签:互联网资讯

本文由姑婆那些事儿原创,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并附带本文链接,违者必究!

对于这一波的互联网创业潮,我跟大家分享几点看法:

举例来说,现在欧洲流行上门做菜,上门做美甲,当然这一类产品、服务的壁垒相对而言比较低,但确实是C2C的交易,如果再结合一些硬件产品,同时吸引更多的粉丝,加入一些情感因素在里面,结合的点越多,难度越高,但如果能够做起来的话,相对来说壁垒也就越高。

初创公司在早期要找一个比较好的投资人。现在投资机构很多,你需要了解它们的特性,选择与自己比较匹配、能够融洽交流的投资方。创业是一件孤独的事情,你需要投资人跟你交流,给你。当然,大的决定还是要你自己做。作为投资人来说,不太愿意团队,往往强扭的瓜不甜,而且投资人也比较忙碌,更多的是提供,所以创业者不太用担心压力。

在传统行业,名列三四位,还能过得不错;但是在互联网行业,第一名过得不错,第二名还能活下去,而第三四名只能去想新的方向。这是一个竞争压力相当大的地方。

不久前,我在美国硅谷遇到了两位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说现在每年大概有20-30%的哈佛商学院毕业生将硅谷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站。相比之下,参加(投资银行)高盛的校园招聘会的只有几十个人。这波热潮让我想起2000年,MBA学生纷纷涌入创业大军。泡沫破灭之后,又各自回归老本行,当时我们将这种现象戏称为“B2C”和“B2B”——“back to consulting(回归咨询业)”和“back to banking(回归银行业)”。

合伙人决策差异化好过平均分配

很多MBA,以前也都是在500强或者大公司就业的,去面对一个红海的竞争,每时每刻都要考虑公司的下一步存货,要对员工负责,也要对投资人负责,这种压力很大。其他方面,像决策能力、创造力、领导力、执行力,通过培训或者与人交流是能够慢慢得到提高的。

这一波创业潮中机会很多,因此创业者所面临的壁垒也低了许多。与此同时,小公司也更容易快速成长为行业巨头。

本文节选自毛丞宇(上图)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创业实验室启动仪式上的,文章转自微信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从1999年出现第一波互联网创业潮到现在,我们差不多经历了四波热潮,我觉得这一次确实比前几次都厉害。

在一些国际大公司,例如谷歌,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大约是四、五个小时,比较空闲的部门的有效工作时间可能只有3个小时。LinkedIn可能更加轻松,很多员工11点才来上班,背着健身包,大概刚刚健完身过来。我记得当年DISCO Corporation大概在只有三四百个员工的时候,加班还是很厉害的,差不多到晚上九、十点。但是公司做大之后,大概每天平均五、六个小时的有效工作时间,整体战斗力会慢慢下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