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互联网创业

行业迷思 什么样的券业互联网创业项目更有可能在未来获得成功?2016-7-16互

我知道很多人喜欢听创业者讲平台和生态的故事。当越来越多的公司计划建各类平台和生态闭环,或许反其道而行之,做个老实本分的匠人,也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相较而言,广义范畴的机器人投顾的前景可能更一些,毕竟作为一个类SaaS服务,其理论上是有可能实现一鱼多卖的目标的。

过去2-3年,流量几乎是所有创业项目和券业互联网业务传统逻辑下的一切,因为没有流量就意味着没有新增客户,而没有新增客户,就很难形成足够快的增长。但现在越来越发现,全市场的自然流量正不断地向BATJM等互联网巨头集中,如此,想要获得源源不断地流量,要么要通过竞价排名、投放精准广告等方式花钱问BATM等巨头去买,要么就需要靠投入大量的优惠和地推来吸引客户尝试,总之,获得自然增长流量的成本正在不断的增加。

总的来说,在当下所有券业互联网的项目中,我个人最看好机器人投顾和细分领域内容创业两块。

小而美,不也挺好么?

该模式唯一的风险可能在于初期启动的速度会比较慢,需要等待在核心用户群中营造足够的口碑,在牛市时,发展速度可能不及单纯的流量驱动性的业务。

比如牛人跟投和交易终端等项目C端的属性都更强一些,但考虑到当下,无论上述哪个细分领域,同类产品的竞争都异常激烈,且都已经有不错的前行者(比如雪球和同花顺),加之上一点提到的流量困境。因此,或许未来2-3年,会有越来越多的此类C端项目会向B端转型,寻求被券商并购。

【完】

米未传媒CEO马东在发布会的PPT写了句话,我特别喜欢,他说,

第三是新兴流量红利的出现。

但具体来说,每个项目的特点与运营逻辑又有所不同。

因为好的内容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的,本身就会带来稳定的流量和用户粘性,流量的获取成本很低。另一方面,内容端创业对于成本支出的要求又很低,有2-3个人就可以上,初期系统开发等费用都可以统统省下来。

毕竟,严格来说,市场上同类的贴息产品其实并不少,大家能给的也都差不多,贴息产品能够培育粘性的推导,可能这中间真的需要打个问号。

首先是传统流量逻辑的崩塌。

相较而言,我倾向于认为,未来2-3年中,在券业互联网领域,偏B端的项目可能更容易下来。

这个判断不仅适用于券商自身,也适用于各类聚焦于券业互联网的C端平台类项目,如果到今天为止,这些项目仍然没有集聚起足够的核心用户群,获得稳定的访问流量,那么未来的肯定只会越来越难。

真正细分、、有价值的、有态度、有人格属性的内容即便在当下,仍然常稀缺的。

不过今天还是想和大家继续分享一下个人对于券商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思考。

因为这事儿从逻辑上说不通,就我从用研上得到的判断,真正能促进普遍意义的新增客户交易的,只有市场本身,对于新韭菜来说,一根大阳线比什么都管用。。。而贴息产品主要的作用,很可能只是吸引人家过来薅一把羊毛。

设置首页-搜狗输入法-支付中心-搜狐招聘-广告服务-客服中心-联系方式-隐私权-AboutSOHU-公司介绍-网站地图-全部新闻-全部博文

如果说在成本增加的同时,收入能够覆盖,那么或许整个模式还可以继续,但现在的问题在于,至少在券业互联网领域,从整体的面上,行业总的收入一定是和市场交易量挂钩的,而今年市场的交易量又一定不如去年,甚至随着经济L型的走势,未来2-3年只会更差,而不是变好。

另一方面,这两类模式也都不是平台类的项目,而更专注于细分领域。

个人品牌(可能称IP更恰当一些)或将成为连接大众与财富之间的新接口。

一方面是成本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是收入的减少,或许在过去几年资本游戏的背景下,这一逻辑还能讲讲。但在当下,在这个资本收缩期,这个故事肯定是讲不长的。

两类模式的共性在于,都拥有很高的天花板(单客户的边际服务成本很低)、可控的运维成本、且收入的增长可以不依赖于资本的投入。

但并不是说所有B端的项目就都没有问题,如果项目本身是绑定在券业原有的流量逻辑之上的话,那一样也很难获得很好的发展,流量分发和渠道开户都是类似的例子。

总的来说,目前围绕券业互联网领域的创业项目无非组合跟投、机器人投顾、交易终端、财经自、流量分发这么几类。不过,在聊具体的项目判断之前,想先说说最近观察到的一些新趋势的出现与传统逻辑的崩塌,可能只有将我们的判断放在足够大的背景下,才能更清晰地预见未来。

只有能够证明券商端部署机器人投顾后,对于客户整体的粘性与周转有所帮助,这一B端的模式才能持续。否则,再酷炫的解决方案也只能按照人头或者软件开发的费用来卖,是很难获得高溢价的。

我没有准备建立一个更大的生态,我也从没有想过把米未作成一个平台型的公司,我希望米未就是一个基于内容逻辑的内容生产商,只是内容生产商,虽然这很难。

第二是简单贴息逻辑的崩塌。

过去2-3年,券业互联网业务除了开户,还有一件很喜欢做的是就是靠发行贴息产品(主要以收益凭证的形式)来做新增客户的激活。这件事有没有必要,肯定有,因为此举在内部考核时,确实可以提高新增客户的有效率。而且虽然在产品端贴了一些利息,但毕竟当时在大牛市的背景下,融到的资金仍然可以超过8%的利率放给两融的投资者。所以,这个链条是work的。

这块细分市场,互联网公司由于专业性的门槛很难切入,而券商零售业务或出于规避风险,或出于业务上短期考核的考量,也很难从客户视角出发,把这块真正做好。

但现在的问题在于,券商当下并不缺钱,因为两融余额从股灾以来,基本趋于稳定,所以高价融来的资金就放不出去。另一方面,如果说贴息之后,能够促进新增客户的股票交易,那或许故事也能说的通。但不知道有没有人怀疑过,贴息产品是不是真的能够促进交易?

没错,我说的就是当下很多的牛人跟投平台,老实说,感觉这个细分市场尚未成熟,就已经彻底红海化和同质化了。如果到现在,平台才刚刚上线,除非你的爸爸是BATJM中的一个,导流不要钱外加耗得起,否则真的看不到任何未来。

Kevin最近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尽管过去2-3年,各种投顾平台非常多,但真正能生产有价值的内容和牛人其实就那么几个。

券商端也十分类似,绝大部分券商都搞了高大上的分类分级服务体系,投入很多精力在如何识别客户和归类客户上,但真正能给客户在投研上提供的帮助,其实绝大部分也都流于形式,无非送点研究报告或者第三方采购的标准资讯。

但需要注意的是,就我个人对于券商的理解,机器人投顾项目光提供基础平台是不够的,光有高大上的海外模型和资产配置理论也是不行的,一切的一切都必须伴有实际可验证的效果。

而缺位自然就意味着机会。我越来越觉得,内容端创业+IP化运营很有可能成为券业互联网金融领域下一轮的风口,且不用过于担心资本寒冬。

所以,基于这个判断,未来券商很可能会去寻找更有效的客户激活与运营手段。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创造出新的需求,进而给创业公司带来切入的机会,比如牛人跟投、机器人投顾和交易终端,应该都属于这个大的范畴。

最近思考一直比较琐碎,不成体系,所以动笔一直很慢。

但随着当下传统流量成本的逐步高企及牛市的消失,慢就是快。因此,面对日益复杂的未来,内容端创业可能正当其时。

类似的话题其实前两周已经聊过,不过上次更多地是从券商的角度来看问题,而这次则是从创业公司的角度出发,看看未来哪一类创业项目更有可能突破重围,获得成功。

我始终认为,如果一个创业项目的立足点在于券商的需要,而券商对此的需要又取决于市场整体的情绪,而不是长期客户的需求,那这个立足点一定是不稳定的。

所谓红利,必然存在阶段性的供给需求层面的失衡。

但由于券商市场本身集中度并不高,且较为分散,因此不同于BAT的并购大手笔,即便未来此类项目被券商并购,估计也不会有特别高的价格。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