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互联网资讯

四打四平川东北县区的新型脱贫实践:从渡改桥到“交通+”战略贵州大学27岁女教授

  中新网巴中4月19日电(杨珺)看着7岁的孩子放学,背着书包从2.5米宽的人行桥上走到自己身边,巴中市平昌县岳家镇板桥村村民林巧感叹:“坐了二十多年的渡船,我的娃娃们终于能享福了。”

巴中市平昌县岳家镇小地扁渡改桥 杨珺 摄巴中市平昌县岳家镇小地扁渡改桥 杨珺 摄

  18日至19日,记者走访川东北地区发现,在数十米至几百米宽的河面架起的桥梁,已成为贫困地区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出行保障。

  对于岳家镇观音村、六角村与板桥村的六千名村民来说,小地扁渡口上这条仅78米长的桥解决了二十余年出行的不便。“以前娃娃上学过个河都要半个小时,现在两分钟就走过来了。”林巧说。

南充市营山县三星镇被闲置的渡船 杨珺 摄南充市营山县三星镇被闲置的渡船 杨珺 摄

  四川省湖泊广阔、河流众多。几十至数百米宽的河道、清澈的河水、靠在岸边的小渔船或铁皮渡船,这曾是川东北贫困地区的典型“风景”。据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统计,2010年底,四川有1951个这样的渡口,经过6年的改造,截至2016年底,渡口数量减少至1327个,覆盖人口1400万人。

  渡运是农村群众长期依赖的出行方式,“我们这个渡口至少100年了,一直是摆渡过河,以前是一两个人的小渔船,后来政府换成可以载20个人的铁皮船。”南充市营山县三星镇兴南村村民罗建中告诉记者,渡改桥后,再也不用“看天过河”。“最怕的就是汛期,每年5至9月总会有一个月要绕4公里的山路才能到场镇。现在好了,随时能过河。”罗建中告诉记者,“村里120岁的老人没想到,这么大年龄还能看到通桥,很高兴,更重要的是儿孙们也都享福了。”

南充市营山县在建的王家河大桥 杨珺 摄南充市营山县在建的王家河大桥 杨珺 摄

  “渡运不能满足村民改善民生和实施精准扶贫对交通的发展要求,也极大地制约了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效率。”平昌县交通局局长白能国称。走访的多个村村民反映,大风天气时渡口的渡船出现过翻船现象,1998年有村镇还曾出现因渡船导致十余人死亡的严重事故。

  为满足贫困地区群众基本出行需求、消除渡口安全隐患,自2013年起,四川省通过分步推行实施,因地制宜地推动路改桥工程。截至2017年3月底,四川省渡改桥完工600座,在建65座,待开工10座,受益人群达200万人。

  按照《四川省2016—2020年渡口改桥建设方案》,四川省将力争到2020年完成223座渡口改公路桥和134座渡口改人行桥,受益人群近800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川东北大多数贫困县来说,“渡改桥”只是脱贫的起点。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对于川东北贫困县区政府来说,“交通+”战略已经是不谋而合的思路。

  交通本只是产业发展的辅助,以交通为主来发展产业的思路看起来似乎可行性不高。但当地多位政府官员表示,在缺乏资源与支柱产业的情况下,“交通+”战略的实施很有效。

  以国家级贫困县--平昌县为例,该县一年的财政收入仅7亿元(人民币,下同)左右,但通过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打造PPP项目等方式,自2010年以来该县已总计完成交通投资123亿元。

即将被淘汰的渡船 杨珺 摄即将被淘汰的渡船 杨珺 摄

  在交通基本完善的情况下,通过修复与打造森林长廊、樱花大道、白衣古镇,发展花椒产业、特色养殖业等,沿路打造旅游项目,将产业连通成片,平昌县形成了“大交通+产业+旅游”的格局。据平昌县交通局副局长刘平介绍,2016年仅森林长廊景区已带动当地旅游收入超过一亿元。(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