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杂谈  建站经验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20年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2020年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八届第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有关专业计划由市发展改革委另行下达。

  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迎接建党百年的冲刺之年,也是全面推进首位战略的发力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结合嘉兴发展实际情况,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体现嘉兴作为红船起航地的担当,进一步稳定预期,提振信心,确定202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交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民间项目投资,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按省下达目标任务安排;

  ──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全国、全省份额保持稳定,出口总额保持正增长,服务贸易进出口按省下达目标任务安排;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年削减率均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

  为确保顺利实现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指标,要高举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践行习总视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实施首位战略,加快建设“三城一地”,奋力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努力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中的最精彩板块。

  加大“六稳”“六保”工作力度,着力抓好稳企业、促投资、扩内需、稳外贸、强链条各项工作,稳住经济基本盘,确保全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聚焦精准服务稳企业。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用足用好各类企业帮扶政策,做好应帮尽帮、应帮快帮,今年在已经为企业减负120亿元的基础上,再新增减负200亿元以上。深化“三服务”活动,以政府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加强政策系统集成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减时间、减材料、减环节、减费用,提升服务效能。强化金融领域风险防控,加强企业流动性风险监测预警和动态管理,统筹运用纾困基金等各类稳企资金,引导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对出现困难的主动及时进行“一企一策”帮扶。

  聚焦政策窗口促投资。牢牢抓住重大项目“牛鼻子”,把促投资作为稳增长的主要抓手,抢抓宏观政策力度加大的“窗口期”,落实“2+6”重大项目清单,全力争取政策要素支持,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工业投资增长15%。发挥好“五个一”机制的作用,扩大红旗、蜗牛项目评选覆盖面,丰富完善“新基建”、未来社区建设、城市有机更新等新的工作载体,形成重大项目谋划建设全链条动态管理机制。开展项目引进、推进和投产、达产“双进双产”活动,充分发挥省市县长工程引领带动作用,加速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签约项目落地进展。推动“百年百项”工程完工率达到50%。

  聚焦激发活力扩内需。聚焦网红消费、“宅”消费、定制消费等消费新热点,大力扶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发展。发展“平台经济”,办好网上菜场、网上餐厅、网上超市等数字生活新服务,推动传统商贸企业转型升级。顺应品质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趋势,加快城市步行街改造提升,打造高品质步行街。重视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赛事经济,推进健康、养老、家政消费等扩容提质。扩大乡村消费,深入推进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培育现代商贸特色镇和商贸发展示范村,推进镇村商贸振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

  聚焦开拓市场稳外贸。落实好稳外贸新政22条,提升政策兑现速度和政策绩效,建设好浙江自贸区联动创新区,推动进出口总额占全国、全省份额保持稳定,出口总额保持正增长。实施外贸拓市场行动,支持企业参加各类重点展会,推动企业充分利用好跨境电商、线上展会等平台,守住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加大防疫用品和生命健康产品出口。大力开展外贸回归行动,积极引育龙头型外贸企业,推动跨境电商集群发展。大力推动外贸企业品牌建设,力争出口名牌企业达到110家。鼓励企业出口转内销,借力各类消费促进活动抵御短期冲击。

  聚焦资源整合强链条。以“一带一路”为统领,把握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完善、重新布局的契机,实施本土跨国公司培育计划,推动企业全球布局跨国并购,鼓励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支持企业自建海外营销渠道或并购销售网络,整合国际高端要素资源。加快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海纳孵化器”等国际合作平台的布局建设,发挥巨石集团、振石控股、华友钴业、卡森集团等示范企业作用,推动优势产业全球布局。加快引进培育一批专业外贸公司、跨境物流企业,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有序引导优势产业对外投资,转移低附加值生产环节,带动相关行业出口。

  按照“全面落实年”要求,细化年度目标任务和项目,高水平打好“枢纽嘉兴”“创新嘉兴”“品质嘉兴”“开放嘉兴”建设四大会战。

  围绕打造长三角核心区枢纽型中心城市,聚力打好“枢纽嘉兴”建设大会战。突出铁路、航空、海河联运和公路“四大枢纽”建设攻坚,重点推动十大标志性工程取得显著突破,完成年度投资90亿元以上;确保全市交通领域完成投资170亿元。打好铁路枢纽建设攻坚战。加快打造“轨道上的嘉兴”,沪嘉城际轨道项目示范段力争年内正式开工,积极推动沪平城际铁路项目前期,杭海城际铁路争取实现“轨通”“电通”。积极构建“米字型”铁路网,通苏嘉甬铁路争取完成工可批复,同步推进沪乍杭铁路、铁路杭州萧山机场枢纽及接线工程,深化嘉湖铁路、高铁嘉兴南站扩容提升工程等前期研究,嘉兴火车站改建工程力争完成站房主体结构建设。加快推进市区有轨电车项目,基本完成一期工程示范段主线土建施工,同步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网。打好航空枢纽建设攻坚战。加快推进嘉兴军民合用机场建设,年内力争主体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加快启动机场外围配套工程。积极推进全球航空物流枢纽项目,打造以航空物流为核心的多式联运示范区。谋划推动航空产业布局,打造高附加值航空产业集聚新高地。打好海河联运枢纽建设攻坚战。积极推进“三横三纵一通道”内河骨干航道及内河集装箱运输通道建设,推进海河联运主通道建设,建成京杭运河嘉兴段、杭平申线航道等项目,全面开工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加快内河港池、万吨级码头和进港支线航道建设,深化与宁波舟山港、上海港等深度融合与合作,优化提升港口功能。打好公路枢纽建设攻坚战。加快推进钱江通道北接线、苏台高速南浔至桐乡段、沪杭高速许村段抬升工程等一批高速公路项目,提升城市对外交通衔接效率。实施G524秀洲新塍至王店公路、G320嘉善枫南至南湖七星段改建工程、G320嘉兴建陶市场至濮院港段改建工程、G525海盐段、海宁段整治等一批高等级公路项目,高效联通区域干道。继续推进市区快速路工程建设,加大中心城区治堵力度,畅通城市中心内循环。

  围绕建设面向未来的创新活力新城,聚力打好“创新嘉兴”建设大会战。充分发挥“科技新政”“人才新政”作用,力争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突破3%,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新引进“国千”“省千”100人以上。打造创新大载体。启动G60科创走廊核心区,加快科创平台联动发展,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清华长三院、中科院浙江院做大做强,与中电科合作共建南湖研究院并全面启动实施,实质性启动清华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分院建设。招引科创大项目。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数字制造业投资180亿元。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倍增行动,持续发力招引一批重大高科技项目,支持企业引进重大技改项目,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创新高端人才。常态开展全球人才科技项目路演,举办不少于100场专场路演。充分发挥“星耀南湖”聚才引才效应,扩大首届创业者峰会成果,谋划举办全球创业者大会。做大特聘专家“百人会”,深化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建设域外孵化“人才飞地”,加快布局设点,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围绕建设国际化品质江南水乡文化名城,聚力打好“品质嘉兴”建设大会战。以大运河为纽带,以点带面构建美丽嘉兴新格局。加快推动高铁新城建设。在完成相关规划基础上,按照“站城一体”模式全面启动高铁新城核心区块建设,制定一批配套优惠政策,全面提升城市设计、建设、运营水平。大力引进总部机构、财富管理、科技创新等高端产业,鼓励发展高端商业、新零售、国际社区等新业态,大力推进“未来社区”等重点项目,提升配套服务水平。加快提升城市品质。大力推进“百年百项”和“十大标志性”工程建设,深入推进中心城市品质提升“十大专项行动”,启动实施老城区城市有机更新三年攻坚行动,成片开展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提升,推进“绿城花海”建设,加快实现重点领域的城市智慧化管理。加快推进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美丽城镇建设五大提升行动,着力实现“五美”要求,建成一批美丽城镇省级样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市创建“九大工程”,推进城乡高水平融合。深化平原水乡美丽乡村嘉兴样板建设,打响全省“五朵金花”之“浙北江南水乡金花”品牌。以“百江、千河、万溪工程”为载体,实施美丽河湖建设。建立健全大运河(嘉兴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协调机制,以“一核十镇百项千亿”为抓手,推动一批示范项目实施。

  围绕建设开放协同高质量发展示范地,聚力打好“开放嘉兴”建设大会战。加快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建设,全市落地百亿级产业项目15个、招引储备百亿级产业项目15个;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60个以上,亿元以上竣工(投产)项目300个以上,省市县长工程落地率达到80%;新引进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50个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以上,达到25亿美元(部口径)。围绕重点招引大项目。实施新制造“555”行动计划,围绕打造现代纺织、新能源、化工新材料、汽车制造、智能家居等5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形成5条标志性特色产业链,培育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氢能源、航空航天、生命健康5大新兴产业,强化与长三角城市产业协同,引进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补链项目、优质项目。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实施印染、化工等重点行业改造提升专项行动,新增小微企业园20个,腾退低效用地2万亩。加快推进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实施企业股改攻坚行动,力争新增股份制企业800家、上市企业8家、“瞪羚企业”30家。做强平台招引大项目。落实《关于高质量建设“万亩千亿”产业平台的实施意见》,谋划打造杭州湾北岸产业大平台,加快推进园区品牌化和市场化运作,加大对退出型市镇工业园区的腾退力度,加大力度集聚主导特色产业、功能性机构、人才土地等核心要素。争取规上工业产值500亿元平台达到8个,千亿平台实现“零”的突破。强化合作招引大项目。加强与上海自贸区、浙江自贸区的深度合作,发挥好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国际交流功能,主动承接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吸引更多知名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发挥好国际产业合作园作用,积极推动组建驻嘉美国、欧洲、日本等企业协会,拓展招商网络。加快构建杭嘉、嘉湖等区域一体化合作平台,高水平做好山海协作、对口支援、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

  用改革创新思维与举措,强化城乡融合、市域统筹,推进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深化“网格连心、组团服务”,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全力补齐发展短板。全面对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目标,开展补短板专项行动,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区域协调与城乡融合、公共服务、风险防范等方面,全力以赴落实各项补短板任务。重点攻坚固废处置能力不足、生态环境质量相对不高、服务业发展总体不快三块短板,确保各类约束性减排指标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市控以上断面中Ⅲ类及以上水质断面比例达到65%以上,PM2.5年均浓度达到35微克/立方米以下,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到7.5%。同步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谋划一批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

  着力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更大力度推动改革向公共服务领域、公共场所和机关内部延伸,加快推进“掌上办事”“掌上办公”。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把数字化变革作为倒逼治理转型的带动力量,学习先进、对标国际,加快打造嘉兴“城市大脑”,建立全市统一的数据汇聚和加工平台,推进城市治理、应急管理、民生服务、生态宜居、数字经济等五大领域应用,努力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大力实施“10+N”营商环境便利化行动。深化“暖心扶企”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连心帮企”,建立健全服务企业平台“一九千万”服务体系,用好“企业服务直通车”,为企业提供全天候、无障碍、全领域、快速化、兜底式服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支持民营企业发展“28条”,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和创新活力。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支持和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示范区先行、全市域联动发展。加快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着力推进城乡空间一体布局、三次产业融合、基础设施贯通、公共服务均等、生态环境共治。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全面实施强化市域统筹、推进市域一体化改革试点,深化国资国企体制机制改革,积极争创科技金融改革国家级试点,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一批重大改革试点落到实处。

  大力改善社会民生。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工作,努力拓宽增收渠道。确保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万人。有效防范化解农民工欠薪问题,努力打造“无欠薪城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市级统筹,加强公共卫生和防疫体系建设。积极引进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承办各类高水平赛事。大力支持嘉兴大学创建工作。重视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优化养老托幼医疗等服务供给。大力发展残疾人、儿童福利事业。积极做好生猪增产保供稳价等涉及重要民生价格工作,确保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与全省保持一致。

  全面建设平安嘉兴。巩固提升平安创建工作成果,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持续深化中国最平安城市建设。推进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信访超市)建设,推进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进一步深化食品安全市县创建,统筹推进十大提升工程,强化药械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严格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提升危化品行业安全监管水平,完善消防监督管理,加强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持续提升交通安全治理水平。紧盯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持续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治理,确保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0%,亿元GDP事故死亡率下降24%。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