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络杂谈  自媒体

中小学如何“减负提质”,精益教学体系创造新路径

随着我国“双减”政策的实施,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被大规模压减,而广大中小学校则面临“减负提质”的挑战和压力。

在“双减”背景下,为了帮助学校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各种打着“精准教学”旗号的方法和技术纷纷进入学校。这些精准教学方法一般是借助AI技术、硬件产品,采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场景的过程性大数据,通过对学生进行诊断进而实现个性化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学生学习适合的内容、做难度适当的作业”的目标。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亦菲博士指出,在推行精准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一些方法盲目追求对学生诊断的精准化和对学生学习指导的个性化,导致老师和学生在适应新技术和新工具的过程中付出更多的无效时间和精力,违背了“减负提质”这一根本目标。

第二个误区,是许多家长坚持认为要想提高学习质量,就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希望通过精准教学方法加大对学生学习的监控力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李亦菲博士指出,以上两个误区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就是对教学和学习的功利思想,希望通过采用某种新方法、新技术,一劳永逸地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在这一思想下,各种披着高科技外衣的精准教学法被当作减负提质或减负增效的“灵丹妙药”。

针对这一现象,李亦菲博士提出通过建构“精益教学体系”实现“减负提质”的新构想。“精益教学体系”的思想源自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丰田的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方式,其核心是通过消除浪费、降低成本来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效益。这一做法后来被概括为“用最小投入创造最大价值”的精益思想。从这一精益思想出发,李亦菲博士建立了“一个目标、两个支柱、三个重点、四个环节”组成的“精益教学体系”。

一个目标

是指在一个较大的完整教学单元中实现“减负提质”。在这里,较大的完整教学单元,指打破一节课、一个学科、一个老师的局限,采用跨时段、多学科、合作教学的方式展开的由一系列教学活动组成的完整教学单元。“减负提质”指在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时间投入,实现最佳的学科学习质量和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两个支柱

是指实现精益教学的两条基本原则,即“全员改善”和“持续改善”。“全员改善”指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要参与到学习过程改善中来,尤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持续改善”指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持续不断地进行改善,积少成多,不期望一步到位。

三个重点

指“简化工具、优化材料、缩减时间”,即尽可能简化教学和学习的工具,对支持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进行充分的优化,通过持续的努力,在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中达到缩减学习时间的目的。

四个环节

指“备课、上课、作业、评价”四个环节。在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中,这四个环节并不是线性展开的四个阶段,而是由四个环节组成的一系列教学循环。

李亦菲博士认为,“减负”和“提质”是两个不同的、而且经常存在冲突的目标,为实现这两个目标,需要有针对性地分别寻求各自的方法和手段,不能试图找到一种能够同时达成两个目标的方法。达成这两项目标的切实可行的策略,只能是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精益教学体系”,在一个较长时间内,通过整合多种工具和方法,采用全员参与、持续改善的方式实现“减负提质”。

对于各种题库、个性化作业、网络阅卷系统、自适应学习系统、点阵笔等精准教学工具,李亦菲博士认为,这些工具只涉及“精益教学体系”三个重点中的一个要素,并不能保证实现“减负提质”。对于每一种工具,都要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按照简单易学、操作方便的指导思想,帮助老师和学生高效率地加工、整合和处理各种教学材料,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教学和学习时间的浪费,才能达到“减负提质”的效果。

李亦菲博士指出,在“精益教学体系”的“三个重点”中,“简化工具”是基础,“优化材料”是核心,“缩减时间”是表层效果,三者最终要指向“提升效益”的内在效果,才能达到“减负提质”的理想目标。这一包括“工具-材料-时间-效益(Tool-Material-Time-Benefit)”四个要素的结构就是“精益教学体系”的基本工作模型,可以称为“tM-tB”模型。在这一模型中,“tM”指代“简化工具-优化材料”,而“tB”则指代“缩减时间-提升效益”。

根据“tM-tB”模型,在“精益教学体系”中,需要开发各种简化的(最好是“极简的”)教学工具,利用它们对教学和学习材料进行持续不断的优化,从而达到缩减学习时间、提升学习效益的目标,也就是“减负提质”的目标。

一直以来,围绕“减负提质”的讨论都只是局限在学科教学、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等微观层面。在当前“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减负提质”成为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宏观大问题,必须要在跨时段、多学科、多主体的完整教学单元中,充分调动老师、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按照全员改善、持续改善的原则,稳步实现“减负提质”。

李亦菲博士认为,作为精益思想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创新应用,“精益教学体系”为“减负提质”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新路径。

李亦菲 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硕士生导师、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认知学习理论、创造力培养、科技教育(STEM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教育等。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译著9本、各类教材5套,研究成果“人类自适应产生式学习”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主要社会兼职包括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常务理事、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管理学院顾问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山东高考改革方案
  • 编辑:唐志钢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