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杂谈  自媒体

自媒体时代生活意义的建构

  自媒体时代是一个以个人传播为主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变身为媒体元,发布分享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之事,本文以人们在典型的自媒体形式——微信“朋友圈”中的活动为切入点,思考自媒体对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进而探讨生活意义的建构问题。

  当下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分析社会网络化可能引发的深刻变迁,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即将经历的一次重大转型。随着媒介技术的空前发展,网络社会也在不断革新,如今自媒体时代已全面来临,依托于新媒介技术出现的微信业已成为社交网络时代的新宠。微信给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带来了愉快的互动体验,充实了人们的闲暇时光。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当数微信的“朋友圈”功能,“朋友圈”已成为多数人发布和接收消息的重要渠道。人们从面对面的真实世界进入到这种由网络建构的虚拟世界中,这一转换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如今人们似乎对于自媒体的有血有肉更为喜闻乐见,本文以“朋友圈”为例,探讨在自媒体时代下个体如何建构生活意义。

  自媒体时代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可以变成媒体源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人的生活世界悄然变化。

  自从迈进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场域就随之发生了转换,从面对面的真实世界进入到由网络所建构的虚拟世界当中。自媒体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不同于以往的电子网络空间,其虚拟场域和现实场域具有较高的融合度。比如“朋友圈”,它将现实中人们的关系复制到移动网络之中,实现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人们的生活场域被烙上了虚拟和现实相互交叠的二重性印记。

  自媒体时代下,个体的日常生活正在变成“新闻发布”[1],一直以来,沉默于私人空间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走出了私人领域,换上了共享性的标签。微信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布图文,分享自己的生活动态,也可分享文章、视频、音乐等,构筑了一个全新的共享空间。

  自媒体时代,信息的来源渠道更加畅通,人们更大程度地进入到公共生活领域当中。“朋友圈”里,人们分享传播各种公共性话题以及最新出台的各项方针政策,体现了对公共生活的密切关注。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往往发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具有很强的空间和时间的实在性,人们在时空的紧密关系中把握行动。互动的主体必须“共时”且身体“在场”,互动者的表情神态、语言、动作以及着装、打扮等,都可能成为自我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而自媒体时代,基于移动网络的互动,主体之间可以脱离时空的限制,以“共时”和“异时”交错身体“缺场”与意识“在场”的形式来沟通交流,实现随时随地的互动。这样的互动形态更大程度上实现了互动的自由。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发布新鲜事,微信好友点赞、评论,进而展开互动,这样的互动并不需要互动主体“共时”“共在”。

  现实生活中,每个行动者都会被打上社会性的印记,各种各样的社会特征会影响人们之间的互动。而在“朋友圈”这种虚拟空间中互动时,人们不用太顾忌现实社会的各种身份标识所带来的各种沟通障碍。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分享信息之后,可以看到这条信息的人关注的是信息本身或者是该发布者的情感变化,互动双方会暂时忘却彼此在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属性差异所造成的人际沟壑。

  交往行动者总是在其生活世界内行动,不会脱离生活情境。人们通过“朋友圈”分享的内容异彩纷呈,这些互动内容都是依托于现实生活的。“朋友圈”并不是基于相同价值观念而产生的聚集,其结构成分的多样性以及他者的不确定性等特征,充实了自我体验的形式和内容,使得人们每天都能接受到不同的观点和信息。正是这种内容的多元化,增加了互动的乐趣。图文并茂、音频视频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令内容更加生动,可以充分调动人们的感官,使互动者的身体也能突破时空限制,产生“临场感”,带来更加真实的互动体验。

  由网络所构建的虚拟世界最初是一个隐匿的世界,以陌生人交往互动为主,人们通过ID进场,现实社会中的身份标识在这个虚拟空间里不复存在。而自媒体时代,人们倾向于延续和维护熟人关系。“朋友圈”里主要是“熟人社交”,它是以个人为中心向外生成的社会关系网,人们将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整体复制到这个社交平台中。微信用户经常关注的是与自己私交甚好的伙伴们在“朋友圈”的动态,并与其进行亲昵的互动。微信“朋友圈”看似拓宽了人们的交往圈,但实则亲近的依然是少数人。

  一般来讲,人们进行情绪分享是为了从分享对象的反应中获得亲密和支持。进入自媒体时代,情绪分享可以依托于社交媒体,各种各样由情绪推动的分享汇聚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在自媒体时代,情绪分享逐渐生成了两大主题,一是“你在干什么”,二是“刚刚发生了什么”。自媒体的发展带来了触控技术、碎片化表达和时间流[2]。触控技术令人们只要完成下拉动作便可以了解最新讯息,碎片化表达则是人们趋向于使用简略的语言来传递表达信息,而时间流则导致新鲜事具有霸权性,只要有新的状态,旧的状态就会被覆盖,最新的东西永远在上面,无形中增强了每个时刻的重要性。在时间流的模式下,为了使碎片化的情绪分享更具吸引力,人们正在变成会讲故事的人。

  话语权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话语的影响力,也就是控制的权力。话语权由谁掌握,决定了社会的走向[3]。以前,充当意见领袖的往往是国家机关或者是权威机构,话语权主体是上层精英人士。而自媒体的出现,冲击了这种传播方式,话语权开始从精英群体向普通大众转移,个体在公共空间表达心声成为一种常态,其话语权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强。微信“朋友圈”推动了话语权的平民化,开辟了一个信息高速交换的平台,它在社会热点和公共话题中的活跃程度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

  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涉到意义。人所开展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建立在把握自身价值意义的基础上。生活是寻求意义的生命活动,过有意义的生活是人存在的目的。自媒体时代下,个体通过虚实世界的沟通与协调来记录自己的生命历程,在传统互动与新型网络互动的张力结构中维系人际关系,在充分流露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兼顾公共生活,实现共同生存,建构生活意义。

  人们的生活场域在当下呈现出“虚实共生”的特征,其生活的真实世界与虚拟的网络情境相融合,人们身处其中建构生活意义。人们在“朋友圈”或记录日常生活,或表达情感宣泄情绪,或塑造理想化的自我形象,或分享知识传递快乐,人们所进行的这一系列活动都是在追寻、建构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

  随着生活场域的转换,互动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如前所述,自媒体时代的互动呈现出跨越时空限制的特性,互动主体更加自由,互动内容更加多元化,人们正在体验这一变化。在“朋友圈”中,所有在现实社会中附加在人身上的各种社会属性基本都被忽略了,人性趋于自然。虚拟情境中的互动弥补了现实互动的不足,有助于个体实现一定意义上的平等互动。

  网络社会起初是以陌生人互动交往为主的,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熟人之间在网络情境中的互动更加频繁。“朋友圈”所连接的基本是产生于个人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人们在“朋友圈”中通过一些共同话题形成交集,有助于拉近现实中彼此之间的距离。“朋友圈”汇聚了自己的生活记录和他人的生活动态,人们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彼此的生活近况,进行情感表达,一定程度上维系了人际关系,有助于建构生活意义。

  自媒体时代下,为了获得关注和认可,人们发布新鲜事时常常会仔细斟酌,预先估计自己所讲的故事是否具有吸引力,能否引起他人的注意。“朋友圈”扩展了人们表达思想观点的渠道,使得人们在充分表达自我的过程中获得存在感。如今自媒体在社会热点和公共话题的讨论与传播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充分发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整合人们零散琐碎的时间,使得人们只要动动手指就能满足自己的表达诉求。“朋友圈”里亲朋好友、师长同学、同事讨论某一热点话题,交流看法,参与到公共生活当中,在公共空间中追寻生命意义。

  编者按:近期,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成为热点。相比尚不熟悉互联网的老人,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互联网应用操作的老年网民同样面临网络谣言、网络、虚假广告等陷阱,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远低于年轻网民。…

  在现代社会数字化与智能化飞速发展的当下,老年人与互联网之间的“数字鸿沟”已成为必须逾越的课题。2020年底,工信部正式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