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杂谈  自媒体

4年流失记者近万人才吸引力触底传统媒体生存空间所剩几多?

  据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显示,市场化媒体的经营正遭遇困境,多项指标同比严重下降,平面媒体无论是印刷量、发行量、刊物种类、营业收入,还是从业人员等都呈现出持续下滑的现状。

  据《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共出版报纸1894种,较2015年降低0.6%;总印数390.1亿份,降低9.3%;总印张1267.3亿印张,降低18.5%;定价总金额408.2亿元,降低6.0%。报纸出版实现营业收入578.5亿元,降低7.6%;利润总额30.1亿元,降低15.7%。

  而这些数据都是在连年下滑,早在2015年,报纸出版总印数、总印张就分别降低7.3%和19.1%,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降低10.3%和53.2%,43家报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总额分别降低6.9%与45.1%,其中31家报业集团营业利润出现亏损,较2014年增加14家。报业发展不景气,平媒从业人员收入自然大幅下滑,无奈纷纷选择出走谋生,传统报业年轻人才匮乏,呈现断崖式发展。

  根据2013—2015年间传统媒体人员的离职告白来看,经济因素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共青团北京市委的调查数据也显示,7成媒体人想转行,其中的原因包括压力大、工作强度高、超时加班等,最关键的因素是对薪酬的不满意。

  一开始,在严酷的现实下,纸媒并不甘心坐以待毙。一些报社积极实践,寻找出路,纷纷开始谋求融合与转型的路径,一时之间,建立新闻网站、上马“两微一端”、打造新媒体平台成为标配。然而,就现实情况来看,这些做法需要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目前还没有找到成熟的赢利模式,除了几家实力雄厚的媒体,大多数报社目前都在咬牙坚持着,这条媒体转型之路相当坎坷。

  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不少坚持不下的报纸将生存的红利空间寄希望于裁员:湖北楚天都市报裁员70人;陕西华商传媒集团下属的华商报、新文化报、华商晨报纷纷裁员……这样饮鸩止渴的方式,无疑让报业生存空间愈加缩小。

  在算法趋势的影响下,技术取代人力,正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的弱化传统媒体机构在内容生产、分发中以往扮演的“把关人”角色。

  媒体技术运用到全媒采编平台构建之中,移动直播、H5应用等技术在采编制作环节普遍采用,机器人写稿、无人机采集、虚拟现实等技术从无到有,实现广泛应用。

  在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大数据用户画像披着个性化分发的外衣,将用户置于信息茧房之中,真正有内涵有深度的报道工作显得不再具有价值,各大媒体在加快新媒体建设,拓展传播形式和渠道的同时,深度新闻调查作品越来越稀少。

  新闻报道本应该是严肃、严谨、客观的,随着社交网络、自媒体、短视频、网络直播等野蛮生长加入其中,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网络媒体、自媒体,甚至一些主流媒体不再承担主动求证、多方调查、客观分析的角色,而仅仅是轮番充当了各方的发声工具,成为各种信息流的发布平台,有时还会造成部分信息“发布—删除—更正”的尴尬。

  于是,媒体的公信力受到质疑、影响力不断下降。一个本该被一篇深度调查报道说清楚的事件,被拆成了多个互相矛盾的版本,新闻报道的本质被逐渐忽略,媒体的功能作用正在弱化。

  当前,传统媒体正面临互联网的巨大冲击,在虚假信息、失实报道、谣言四起的网络时代,实践证明,仅仅依靠一味迎合新媒体,缩减队伍减少开支,丢失掉新闻报道的本质,是行不通的。公众需要有力量的深度报道,这才是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筹码,有理有据的深度报道不仅可以提升社会公信力、树立媒体影响力,更为媒体带来市场竞争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