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杂谈  自媒体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征、风险及控制策略

  摘 要: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呈现上升态势。从行为发展规律来看,当前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存在主体对网络社群高度青睐、互联网信息议题多元化、快速化以及网络场域条件舒适度高等特征,而这些特质也在无形中给当前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埋下行为主体“非理性”、信息议题“难把握”、环境载体“欠约束”、组织保障“不到位”等风险点,风险一旦失控,不仅会对校园日常秩序稳定产生较大影响,甚至可能演化为社会问题。鉴于此,需要进一步从信息环境、主体、机制等各维度完善風险控制,通过推进技术防范策略、组织引导策略、制度规约策略,确保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风险的有效规避与合力应对。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04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896亿,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31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民自媒体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互联网成为人们在除物理空间之外投射表达思想、情感、态度的重要载体,随之而来的“网络集群”也成为了一种必然的人类聚集形态。

  青年大学生作为当前网络虚拟空间中庞大、稳定、忠实的“网生一代”,对互联网的发生和走向发挥着重要影响。他们在网络学习、生活和娱乐,互联网为其提供了信息摄取、观点交流、诉求发声的有利条件,如此“主体依赖与载体包容”的共生共融状态使得如今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此同时,其特征背后的来自于行为主体、信息环境以及制度保障的弊端也给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习总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面对当前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存在的风险点,如果只是治标不治本,疲于应付反复出现的群体性事件,而不能从其产生源头与发展规律上加以控制,则将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因此,深入研究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特征、风险及其控制策略,无论对于推进网络社会治理,还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网络集群行为是指一定数量的、无组织的网络群体,围绕特定的现实主题,在一定诱发因素的刺激下产生的,以意见的强化与汇聚为特征的,具有现实影响力的网民聚集。”[1]而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实际就是对上述界定中的行为主体的具象化,随着互联网影响不断扩大,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呈现出了时代新特征。

  1.网络集群行为主体呈现出“高粘度”特征。当今的“95后”“00后”高校大学生由于其年龄结构、生活习惯、思维认知、行为喜好等特质,在互联网社群中呈现出了“主体参与数量”“主体使用习惯”“主体价值偏好”等度的“高粘度”特性。这种“超级匹配”使得青年大学生成为了当前网络社群中最为庞大、稳定、忠实的使用者,具体表现为:一是网络集群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受众面越来越广。随着互联网社群在内容偏好类别上的不断细分化,其内容信息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大学生的个体性“诉求渴望”可以在网络社群中发声,这种“内容需求”的匹配,使得越来越多大学生投身于网络中。《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到2020年3月,我国网民数量中占比最大的是20-29岁这一年龄段人群,占整体网民数的215%;并且,通过对网民的职业分类统计得出,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69%。二是大学生对网络集群行为的依赖性愈发强烈。当今大学生更喜欢选择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信息获取、思想交流、意见发表、声援寻求乃至行动号召。QQ、微信、微博、脸书、知乎、抖音,这类即时通信软件以其强大而具吸引力的互动交流形式紧紧伴随着每一个青年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这种日常“使用习惯”的匹配让大学生逐渐产生依赖。研究发现,当前青年大学生人均日常使用至少三种移动自媒体软件,978%的学生表示“自己每天都会进入虚拟社群浏览或交流”,653%的学生表示“自己较大程度地依赖于互联网发泄情绪”,879%的学生表示“自己较大程度地依赖互联网寻求帮助”。三是大学生对所参与的网络集群行为忠诚度逐渐变高。在当前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中,青年学生往往表现出“坚定的态度、执着的行动”。大学生主体作为一个特定年龄段和社会阅历层次的群体,具有很强的同质性与互动性,他们的生活场域、学习目标、思维想法、兴趣爱好、情感阅历、视野认知等高度相似,因此,在大部分网络集群行为中,由于学生主体间的价值观类似、利益诉求相同、相互信任感较高、共同参与度较强,加之自身强烈的集体参与意识与自媒体强大的集群效应,便会产生价值共鸣,即学生在网络集群行为中感到强烈的“被认同、被理解、被支持”,而这种满足感无疑使得其成为了该网络集群行为的“忠实粉丝”。

  2.网络集群行为信息议题表现出“复杂性”特征。自媒体时代,引发高校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诱因很多,可能是对某一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与讨论,可能是对现实需求问题的批判与建议,也可能是一堂课、一顿饭、一段话、一篇帖子引发的热议,但经过网络社群效应的折射和放大,便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复杂性”。首先,是事件信息内容的多而散。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任何主体都可以把自己希望的议题内容搬上互联网与大家共享讨论,纷繁复杂的信息内容充斥于各类互联网平台,而同一内容议题可以通过网站、微博、朋友圈、论坛、小视频等多个平台同步推送,可以通过官方权威、网络“大V”、普通大众共同发声。因此,当前可以引爆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信息源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总体上具有“议题类型多元化”、“呈现方式碎片化”、“展现形式多渠道”等特点。这种事件信息的爆炸与过载,让网络集群行为事件可以处处发生、时时发生,难以追溯的同时波及范围大、涉及人群广,影响力经扩散、蔓延与叠加也变得愈加强烈。其次,是事件信息传播的快狠准。当前,大学生网络集群事件的触发信息总是呈现“随即生成、倍速传播、直击人心”的传播特点,互联网的“即时发布”特性让事件信息可以瞬间触发关注并形成集群,随后信息以“蝴蝶效应”般蔓延与传播。同时,当前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总是以其浮夸的标题、独特的行文、吸人眼球的观点与论据吸引着浏览者。网络集群行为的触发需要首先唤起主体的普遍情绪或共同信念,这种激发就需要事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能够触及人们内心,因此,当前大多网络集群行为的事件信息总是展现出“以最合适的时间、最准确的目标、最深刻的表达实现最高效的传播”的特质。

  3.网络集群行为场域展现出“舒适性”特征。互联网拓展了当前大学生集群的空间界限。在当今多数大学生网络集群事件发生时,互联网环境总是为学生参与集群行动提供与物理空间相类似却又更“自由”的场域条件。具体表现为:一是种类多,可选择。从网页论坛到即时通信、从文字Blog到视频Vlog,当前的自媒体平台数量众多、虚拟社群成千上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喜好进行自主、便捷的选择,获得感大大提升。二是开放式,无门槛。当前大多数自媒体社交软件只需app下载,从在线教育到网络支付、从网络娱乐到即时通信,这些与学生学习生活娱乐息息相关的应用软件一般只需进行个人基本信息填写或手机号绑定即可登录使用,而这种不收费或低收费的自媒体平台无疑“照顾”了尚无经济来源的在校大学生。三是易操作,有反馈。一个键盘一个按键即可将一条信息广泛传播,一个观点一句号召便可将看到的信息进行二次意义编辑并迅速发送,回复功能、转发功能、点赞功能、表情包功能、送礼功能、语音转文字功能……应该说,当前QQ、微信、微博、BBS论坛等这些面对客户需求应运而生的虚拟社群无不在创新与创造可以满足大学生喜欢网络发声的技术功能。

  总体来说,当前互联网环境千变万化,但无论是自媒体平台软件的更新替换,还是网络社群功能的迭代完善,其营造的使用环境总是基于“使用者需求喜好特质”这一原则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如今大多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事发场域总是呈现出“力求从客户需求的角度,以最大的能量与魅力去吸引如今大学生的关注与使用”这一特性,通过为學生提供所谓的匿名、平等、迅捷的发声平台,让学生可以不受限制、沉浸式体验于网络集群行为事件的发声之中。

  网络集群行为根据不同的维度可划分为不同类型。从影响性质视角看,可将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分为正面效应行为和负面效应行为两类。正面效应行为以传播正面价值和积极建构性作为为主,负面效应行为指具有明显的危害性或可能进一步恶化的风险性网络行为,因此,风险集中体现在后者。从影响程度视角看,可分为常规性网络集群行为和异常性网络集群行为。异常性网络集群行为是常规性网络集群行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主要是指其上升到较为严重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程度。而如今自媒体时代,来自行为主体者的非理性心态、网络信息与环境结构的无约束性、以及组织保障的缺位状态等都会给当前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带来一定风险隐患。

  影响网络集群行为的因素,除了互联网本身技术发展、网络社会变化之外,还包括参与主体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产生于社会个体心理,社会心态可以通过个体传播进而影响群体的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良好的社会心态,是促进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心理基础。而在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中,大学生主体的非理性社会心态无疑会给集群行为带来巨大的风险挑战。首先,是大学生的“狂热参与”心态。正处于成长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公民的过渡时期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融入和参与意识。拥有较高知识文化水平、乐于探寻且敢于质疑权威的他们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但与此同时,青年大学生由于其价值观尚处逐渐成熟与完善的阶段,因此他们在看待各类问题和社会现象时,也常常易于以情感统摄理性、以自我感受统摄客观事实,容易冲动和缺乏理性。而这种弊端便会让喜欢主动介入、自发参与、积极推动的大学生群体无法准确地评判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信息、无法理性地审视集群事件背后的原因,进而停留在“热情关注”“刷帖留言”“疯狂点赞”的热闹表面,从而毫不自知地成为了网络集群行为风险中的一分子。其次,是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影响。心理学研究认为,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心理基础是从众心理。“95后”“00后”大学生受到“跟风”心态和同侪压力的影响,让他们养成了选择“与大家站在一边”的习惯。研究发现,在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中,青年学生往往表示其行为付出是因为受到朋辈感染而产生,因此,他们在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常常是主观上无意识、行为上随大流、情感上互相寄托的。而这也促使网络集群行为中的“意见领袖”能够较为容易地在这个大学生群体中唤起普遍情绪和共同信念,当网络集群行为行动动员中的“意见领袖”将自己原本错误信念上升为群体普遍性观点时,青年大学生由于其“习惯性跟帖”的思维影响便顺理成章地“听从排队”,成为了网络“意见领袖”的力量基石,不经意间可能造成一定的网络风险。

  一是互联网的无压力环境释放了结构性紧张,为网络集群行为打造温床。从尼尔·斯梅尔塞价值累加理论的“环境条件”、“结构性紧张”因素分析来看,现实生活结构中的压力、心理紧张及缺乏畅通的利益诉求机制,都会促发大学生兴起所谓的“网络”。互联网的无压力环境可以释放物理空间中的结构性紧张,网络环境条件下所带来的匿名性、传播迅捷性等特点为原本“参与能力不够”的大学生提供了可发声平台,青年学生可以在虚拟社群环境中对校园热点话题、社会重要新闻、国际热门事件等乐此不疲、不受限制地表达观点和意见,这样的发声虽然提升了大学生的事件参与感,但却也将现实事件聚焦和无限放大。

  二是网络信息与技术的自由迭代提升了管控难度,为网络集群行为提供了便利。首先是自媒体平台等技术不断迭代更新,这种自由而快速的更新换代,给社会相关部门以及高校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风险应对工作带来了难度,要求其应对网络集群行为风险的技术也同步“成长”,而这也是目前网络集群行为风险管控的一大痛点。其次,便是当前互联网自媒体时代信息本身的自由传播性与裂变性为网络集群行为加足了砝码。目前网络环境下,在自媒体生成的多元化、碎片化同时具有相当数量级的信息的监管及限制技术还存在一定局限性,这种信息传播的无约束性便会让网络集群行为的风险有机可乘。

  网络集群行为风险控制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有效沟通引导以及缓解学生结构性压力的机制建设等措施,但目前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化管控机制在应对当前瞬息万变的互联网自媒体平台突发事件时存在明显的“适应性不足”,无论是日常引导还是紧急规约都存在缺位现象,其滞后性、被动性以及应急性的风险控制缺陷会导致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事件一旦触发便难以管理。

  一方面是组织责任存在模糊。在目前实际的工作中,相关部门和高校在面对突发性大学生网络集群事件时,大都处于一个较为被动和僵硬的状态。高校相关实体行政部门一般进行上级信息传达与校内网管建章立制,院系辅导员则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引导与教育,整体形成一条“上级规定-高校传达-辅导员执行”的单调信息联系体系,但涉及立法监管、技术支持、危机公关、跟踪保障等重要风险管控环节的主体责任承担缺乏组织的明确以及存在工作间界限的模糊,同时,作为育人力量的基层党团组织、专业教师等也没有明文纳入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风险管控环节中,使得本应全面立体、上下联动的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风险控制组织建设存在一定缺陷。另一方面是引导规约缺乏策略。目前在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中,相关部门和责任多只是依据简单的网络集群行为控制操作流程,使用行政类指令进行流程性的执行,往往缺少主动性和人本性,甚至存在“制度与现实矛盾”“风险控制操作指南失效”等问题。同时,当前大多带有强制性色彩的规约策略不但无法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进行有效引导和控制,反而会激起学生逆反心理。实践证明,若在应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风险时存在制度策略不当,可能会更为直接地导致矛盾在短期内的激化,进而使得网络集群行为对校园安全稳定构成威胁。

  要做好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风险控制与管理,首先就要的壁垒。因此,自媒体时代,推进网络阵地载体及网络话语权建设必须学会借力新技术。

  首先,要通过尝试运用“5G通讯”、“无线定位”、“共享模块”、“云服务平台”等方法手段去创新网络虚拟社群的载体建设。互联网世界瞬息万变,其载体建设需要做到根据使用主体的喜好不断升级调整,技术更新换代要确保及时。要做好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场域风险控制,一来要学会采用适合当下形势的、跟上时代潮流的、能让学生喜欢和接受的方式方法去开展网络载体监管工作,采用一些先进技术做到监控工作“不过多干涉但也在可控范围”,营造一个形式丰富多彩、主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二来要完善属于自己的一方网络阵地,抓住“在线教育”这一红利,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充分利用起易班、校园官方自媒体平台等,把其做活做实,通过融入当前学生喜爱的诸如“在线D视觉”、“在线打赏”、“视频美颜”等,吸引青年大学生更多地走进“网络思政的主阵地”,从而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行为动态、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沟通,以科学合理的交流平台让大学生在维持网络活动“参与感”的同时,降低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风险。

  其次,要借力“大数据”、“算法推送”等技术精准施策,在网络内容营造中做到有效的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网络内容建设需要满足用户主体的内在需求,并以最大程度达到个性化匹配,自媒体时代“懂你”的信息正以更精准化的方式找到与之匹配的主体,但也容易造成“信息茧房”效应。因此,在网络内容风险防范中,应重视互联网智能算法技术下的网络内容生产与传播,要学会运用“大数据”等技术高效、科学、精准地去掌握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讨论的话题、聚焦的困惑,通过数字科学的手段,做好网络内容风险的提前预警和有效规避。同时,要运用数据监测和分析工具等技术找寻大学生网络热点,并进一步对不同个案进行分类分析,有针对性的施予教育引导,通过科学设置“推荐栏”、“精选榜”等互联网技术方法,重构大学生重点关注和参与讨论的话题,保证学生信息接收的广度与深度。[2]以科学性思维,通过主动服务、个性开发等方式建好网络内容,使网络内容的建设既能立足国情、民情、网情,又能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符合大学生实际需求,精确传递主流声音,引导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朝积极正向的方向发展。

  首先,应加强大学生网络社会心态和行为的测绘并做好网络信息评判意识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网络社会心态和行为表征做出合理测绘,了解学生网络化心态特征,预测其行为发生发展趋勢,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和预防措施,从个体发生的行为动因上减少其演变为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同时,在个体心态教育引导中,加强信息认知与评判教育。一来要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和不合理情绪进行及时的纠正、转化及疏导,及时把握有风险的意见与态度,有针对性的做好教育引导与排解工作;二来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网络荣辱观,学会辨别是非、理性思考、谨慎行动。

  其次,应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功能,强化对“意见领袖”或活跃的学生骨干的培养和引导。从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发现,“意见领袖”或者说在学生群体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生骨干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此,在大学生网络管理中要注意“意见领袖”的分类引导,既要争取客观理性的学生骨干的支持,也要引导思想过激的活跃分子进行理性思考。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话筒”,树立正确的典型,进行榜样激励,重视发挥大学生“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使其成为思想教育的有效风向标;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引导在网络群体特别是大学生非正式网络群体中涌现出来的“意见领袖”,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使其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消除网络集群产生的错误情绪和信念,有效地预防大学生群体的盲动行为。[3]

  对无序行为的规约需要成熟且有序的机制来实现,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风险控制需要构建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组织责任网络。正确认识各级组织在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中的优势,让技术成熟的行政监管部门承担对发生、发酵于网络的集群行为的预判和监测工作;让具备思想性、感化性与包容性特质的相关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开展引导个体学生,动员和吸纳“意见领袖”,指引网络风向等教育工作;让具备严谨性、纪律性与制度性的管理部门担负起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风险管理的建章立制、政策规约以及制度执行管理的相关工作。此外,要做好风险控制人员配备,例如在网络党团组织建设中设立舆情信息管理专员,可以第一时间发现舆情动态,从而有效控制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发生;还要构建起高效化的工作协调渠道,例如将“寝室长-班团支部-院系党团组织-学校”沟通网络化,形成系统性的信息互动网络,确保学校各层面及时感知学生思想与行为动态,从而提高预警和反应速度。

  其次,要充分发挥制度制约优势。一来要构建起有效应对网络集群事件“全过程”的管控机制。事前,以大学生网络表现建立“预警档案”,确保事前具备通畅的信息调查基础,能快速摸排隐患;事发时,要具备高效的信息评估机制,能够确保及时对事件进行全面分析、疏导和解决;事后,要建立科学的事后分析机制,建立案例库,完善高校的应急预案措施。二来要进一步完善网络应急处理中的各项措施。突发性、异常性网络集群行为情况变化迅速,要做好信息的共享机制,确保事件发生可以调动各个层级组织,实现快速上下联动,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舆情调查和意见搜集,迅速准确地对事件做出回应,把握处理事件的先导权,从而有效控制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带来的风险。

  [1]杜骏飞,魏娟.网络集群的社会学:本质、类型与效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65.

  [2]曲一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教育信息传播挑战与应对之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9(8):158.

  [3]陈均土.论大学生网上集群行为的心理成因及其引导[J].中国青年学院学报,2011(1):5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