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杂谈  网络营销

名解合集丨来了 !20个“XX传播”已帮你整理成名词解释!

  此前,我们整理了30个“XX新闻”,包括支票簿新闻、洋葱新闻、传感器新闻、建设性新闻等等,背得如何啦?今天带来的是包括公益传播、计算传播、情感传播等在内的,“XX传播”体的名词合集,全部都已经整理成名词解释的形式,拿到就直接开背吧~

  公益传播是指具有公益成分、以谋求社会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关注、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非营利性传播活动,如公益广告、公益新闻、公益网站、公益活动、公益项目工程、公益捐赠等等。公益传播具有社会性,往往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传播主题紧密联结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传播内容主要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理想信念、道德纪律、价值观、社会风尚和公识。公益传播是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并受益的活动,在实现社会整合和推动社会发展两方面有着特殊的力量和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公益传播已经成为现代物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命题。

  公共传播,从广义上来看,指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公共媒体、非赢利组织或公民通过媒体进行的任何一种以公众为对象的传播。狭义上,则指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公共媒体、非赢利组织或公民通过媒体进行的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公共信息和公共节目发布。公共传播的对象是“公众”,传播的内容为公共信息,强调公共利益,传播的载体或渠道是媒体。而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公共领域的代表。有效的公共传播首先确保公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进而影响他们的认知、判断和评价,并经过讨论形成公共,通过公共传播将观点传递到社会的权力阶层和其他阶层。同样,社会各阶层都可以经过公共传播进行观点的碰撞和沟通,保护和促进个人之间、团体之间的有效合作与合理竞争。只有通过有效的公共传播,才能形成平等、参与、信任、协作的公共精神,最终达到良好的社会治理,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健康传播的社会实践源于社会发展对普及公共卫生知识的需求,但其作为一个学科的诞生,则是由于社会营销在该领域的广泛应用。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罗杰斯(E.M.Rogers)认为,凡是人类传播类型涉及到健康的内容都是健康传播,他在1994年提出将健康传播定义为:健康传播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健康传播研究议题涉及广泛,既包括以艾滋病预防为龙头的疾病预防,也包括烟草控制、药物滥用预防、医患关系研究、计划生育、癌症的早期发现、戒烟等内容。

  计算传播是指数据驱动的、借助于可计算方法所进行的传播过程,而分析计算传播现象的研究领域就是计算传播学。计算传播的应用有很多,例如数据新闻、计算广告、媒体推荐系统等,在过去的几年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据新闻风靡全球,重要的国际媒体和国内媒体纷纷釆用数据新闻,以开放数据、数据挖掘、可视化的方式提供信息,计算广告备受瞩目,不管是门户网站、捜索引擎,还是社交媒体,纷纷将计算广告当作数据变现的重要渠道,以可计算的方法对广告进行拍卖,实现媒体、内容和用户三方的匹配;媒体推荐系统成为个性化信息获取的重要途径,既包括传统的社交新闻网站,也包括“今日头条”这种后起之秀,它们纷纷采用协同过滤的方法为用户提供信息,建立了新的信息把关模式。

  以传播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取向为尺度,可以把传播分为理性传播和情感传播两类。在传播的过程中,难免会加入情感因素,传达人文情感信息。情感传播具有预感的感染性、内容的主观性、行为的亲近性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当前新媒体传播的发展趋势,符合社会化媒介环境下用户的信息获取方式,能显著提高信息传播过程中公众的专注度和参与度;同时,情感传播模式使信息更易在较短时间和移动化空间中抢占用户注意力。总之,情感传播具有自身的特质和传播机理,在传播过程中需要把握传播的价值取向,采取更为积极的传播态度,以柔克刚,以情感制胜,找寻和挖掘情感传播的密码和传播机理。

  共情(empathy)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也有人将其翻译为“同理心”,指的是个体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在特定情景下做出准确情感反应的一种能力。共情有助于个体产生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而群体共情有助于减少群际攻击性行为和群际冲突,改善群际关系。共情传播可被界定为个体在面对个体或群体的情绪情景时参与信息接收、感染和表达以及传递分享的行为过程。共情分为“情绪感染”“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三个阶段,在共情传播中情绪共情能影响着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在短期传播效果中起决定作用,而认知共情和行为实践共情则对长期传播效果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意识形态的巩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广义的国际传播是指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往来,包括首脑互访、双边会谈以及其他相关事务。这种传播活动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古已有之。狭义的国际传播是指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它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出现,随着信息全球化的逐步展开而兴起的。

  国际传播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外向内的传播——将国际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传达给本国民众;另一部分是由内向外的传播 ——把有关本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传达给国际社会。国际传播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国际传播的主导者是主权国家以及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第二,国际传播是国际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控制之下的信息传播。在影响国际的同时,必然受到权力的制约与控制。第三,国际传播是过滤式的传播,趋利避害是国际传播的公理。

  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全球传播: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在全球传播当中,在国家和政府间机构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传播主体存在多元化的趋势。具备多媒体功能的互联网正在成为全球传播的大平台,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中,不同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全球传播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同国际传播一样,全球传播同样具有很强的性,国际和国际关系仍然占据着核心地位。

  跨文化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或扩展领域,20世纪40年代后期诞生于美国,至70年代末期,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有着独特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第一次使用了跨文化传播的概念,1959年他的《无声的语言》标志着跨文化传播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爱德华霍尔被认为是跨文化传播之父。跨文化传播,指的是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也涉及到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共同体的影响。主要关联到两个层次的传播: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和人类文化交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目标包括描述特定文化之间传播的性质,揭示文化的异同;基于对文化异同的理解,研究消除人们由于文化屏障造成的传播差异的途径;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文化的创造和分野的进程。

  两级传播是关于“传播流”的一种理论,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提出大众传媒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信息→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的两级过程。从“大众传播”到“意见领袖”是第一级传播,从“意见领袖”到“一般受众”为第二级传播。罗杰斯把“传播流”区分为“信息流”和“影响流”,认为信息的传播可以是一级的,但影响的传播必然是多级的,从而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成为“多级”或“N级”模式。

  “场景”一词本来是影视用语,指在特定时间空间内发生的行动,或者因人物关系构成的具体画面,是通过人物行动来表现剧情的一个个特定过程。从电影角度讲,正是不同的场景组成了完整的故事。移动互联时代的场景传播正是基于特定时空下,也即具体场景下的个性化传播和服务。与PC时代的互联网传播相比,移动时代场景的意义大大强化。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的感知及信息(服务)的适配。场景成为了继内容、形式、社交之后媒体的另一种核心要素。移动互联时代凸显了场景这一变量的重要性,根据不同的场景为用户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服务,成为移动媒体新的内容发送要求。场景传播的到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其主要是被称为“场景五力”的五种技术的合力。“场景五力”是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提出的,分别是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

  “元传播”出自贝特森与约尔根·鲁伊奇合著的《传播:精神病学的社会母体》,指人们为了传播而进行的传播行为,包括对所传递符号的定义及其诠释规则的约定。任何一种传播互动,同时都在传递着由三个元素构成的信息组合:感官刺激的符号、该符号的指代和区别性指代以及传受双方围绕该符号产生互动行为的规则。“元传播”是人类传播行为的基本方式,是构成任何人类传播行为的必要条件。从元传播与传播主体层次来看,只有人类传播行为具有复杂的“元传播”,并构筑人类社会特有的意义层次。没有“元传播”的存在,人类传播行为的效果便无法达成。

  风险传播(risk communication)是指大众传媒,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下,通过公共风险信息、风险观点传递以及意义共享而进行的社会互动,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与西方社会科技争议频发和公众对新兴技术的担忧密切相关。风险传播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其开始要解决的就是教育公众正确认识并妥善应对风险,并经历了以科学界为主的风险教育到探究公众风险认知的“从我到他”的阶段。在风险传播过程中,媒体发挥了风险预警、批评与沟通功能,但当传者与受众的媒介素养不高,常常出现风险传播的价值悖谬效应,导致社会的“道德恐慌”或现实危机。

  危机传播,是指针对社会的危机现象和事件,如何利用大众传媒及其他手段,对社会加以有效控制的信息传播活动,其目的在于按照社会传播和新闻传播规律,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干预和影响,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危机传播研究发端于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并在20世纪90年代,危机传播研究迅速发展起来。我国对危机传播的研究在2003年SARS疫情爆发前,主要局限于企业公关领域,在SARS危机出现后,以传播学为核心,系统探讨危机传播的基本规律及应对策略的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危机事件产生发展的基本过程看,危机传播主要呈现突发性、聚合性、迅捷性、牵连性的特征。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以积极的姿态应对危机传播,加强的引导,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这是处理好危机事件的基本要求。

  环境传播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近60年的沉淀和发展,环境传播目前已经得到了学界普遍认可,并且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学科领域。环境传播是围绕环境问题所展开的信息处理、议题建构与社会互动过程。信息处理强调环境传播实践中信息的生产、表征、传递与共享行为;议题建构强调人们感知、理解、回应环境问题的话语实践;社会互动强调多学科对话所带来的整体互动,既包括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话语互动与交往实践,也包括环境信息/知识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在风险社会的宏观的现代性语境下,“环境”被推向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位置。人们开始在“传播”维度上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尝试在“传播”维度上回应弥散在整个社会的生态危机与认知困境,于是便出现了“环境传播”这一新兴的传播学研究领域。简言之,环境传播的概念使命就是尝试建立“环境”和“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

  智能传播指的是充分开启人脑动能的基础上,以超级大数据为依托,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轴,交叉融入数学、生理学、仿生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多类学科,应用于现代传播作品组合拼装配送等生产环节、内容识别和产业管理等的方方面面,包括智能机器人写稿、人工智能“环境拟态”和“场景再造”、新闻图片智能识别、新闻素材智能转换(声音文字转换、视频文字转换)、新闻源头事实核查和新闻内容的个性化推送等。智能传播是现代传播的新成员,集中了原始传播、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等全部精华,又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渗透延伸。智能传播带来了新闻传播内容生产技术、新闻产品分拣分送技术、音视频文字转换技术、新闻素材(虚假新闻)甄辩技术“把关”技术等的性飞跃。随着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新闻传播智能应用会不断深化,应用手段也会更为多样,新闻传播智能化程度还将有一个新的飞跃。

  20世纪初,德国著名哲学社会学家奥尔格·西美尔在《时尚》中明确地指出“时尚”是一种值得研究的社会学现象,并且“时尚”不仅可以模仿,更可以传播。随着传播学的兴起,时尚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逐渐被我国的学者所关注,有学者将其定义为:时尚传播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发生在周遭世界里一切时尚信息的共享。这种共享由不同的社会情境所决定,经由媒介转化与引领,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时尚传播主要聚焦时尚信息、媒介、受众三者关系的研究,而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又受到具体社会情境下、经济、文化及制度安排的影响。时尚传播的研究议题带有明显的交叉学科特点,它应当以传播学的“5W”研究为基础,旁涉社会学、学及人类学,至少存在五个研究方向:时尚传播的组织研究、时尚传播媒介与效果研究、时尚传播的社会情境研究、时尚传播中的人际关系研究、时尚传播的历史研究。

  21世纪以来,人类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均强调和平与发展、强调经济建设,因此传播学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就成为必然,这种必然性便催生了品牌传播。“品牌传播”首先应是一种操作性的实务,即通过广告、公共关系、新闻报道、人际交往、产品或服务销售等传播手段,以最优化地提高品牌在目标受众心目中的认知度、美誉度及和谐度;而对品牌传播的基础、规律、方式方法的探讨总结,则构成品牌传播“学”的内容。品牌传播具有信息的聚合性、受众的目标性、媒介的多元性和操作的系统性。品牌传播产生的具体背景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知:①世界市场制胜的关键是品牌传播。②媒介的市场生存需服务于品牌传播。③整合营销传播空前凸显品牌因素。

  病毒式传播(Viral dissemination,也可称为病毒性传播),是使受众可以在参与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受益,让信息接收者同时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转发者,利用大众的力量,以人际圈席卷的模式携带信息迅速蔓延的传播方式。病毒式传播具有四大特性:①病毒式传播的发布渠道是现成的,主要指它利用了社会大众的参与热情,受众自愿担当传播渠道。②病毒式传播是自发的、扩张性的信息推广,其传播速度呈几何倍数增长。③具有高效到达率及有效接受率。④病毒式传播的媒体介质都是容易被复制和转发的。病毒式传播以互联网与移动通信为主要应用平台,是一种被新兴媒介所普遍关注的新型的传播方式,也是传媒发展的必然结果。

  口碑传播是指一个具有感知信息的非商业传者和接收者关于一个产品、品牌、组织和服务的非正式的人际传播。口碑传播具有高说服力,因而具有高影响力。心理学家指出,家庭与朋友的影响、消费者直接的使用经验、大众媒介和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共同构成影响消费者态度的四大因素。发生在服务营销背景下的口碑传播行为有三大前因:服务质量、顾客对服务供应商的承诺和顾客高放弃承诺。口碑传播的结果主要体现在购前和购后两个阶段。处于购前决策阶段的消费者会受口碑信息的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购买行为,同样,处于购后评价阶段的消费者也会受口碑信息的影响,并做出正面或负面的评价。由于在影响消费者态度和行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口碑被誉为“零号媒介”,被现代营销人士视为当今世界最廉价的信息传播工具和高可信度的宣传媒介。就营销研究领域而言,有人主张把口碑传播作为营销方法来研究,以丰富既有的营销理论。

  好啦,本期“XX传播”就分享到这里,这些都是许多院校曾考过的内容,不仅是名词解释,在大题中也多处涉及。建议大家不仅是要记要背这些名词解释,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及目标院校导师的研究兴趣,还需要再补充阅读文献,扎实理解哦!

  [5]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孙玮.城市传播:重建传播与人的关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22(07):5-15+126.

  [6]梁旭艳.场景传播: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新变革[J].出版发行研究,2015(07):53-56.

  [7]贾鹤鹏,苗伟山.科学传播、风险传播与健康传播的理论溯源及其对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启示[9].国际新闻界,2017,39(02):66-89.

  [9]方雪琴.信息公开与媒体理性——试论危机传播中的引导策略[J].中州学刊,2004(06):183-185.

  [11]刘涛.“传播环境”还是“环境传播”?——环境传播的学术起源与意义框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3(07):110-125.

  [12]谭铁牛,曾静平.智能传播的现实应用、理论溯源与未来构想[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25(02):2-8+147.

  [13]马庆.时尚传播研究什么?——兼论时尚传播研究的五个方向[J].当代传播,2015(03):39-42.

  [16]黄孝俊,徐伟青.口碑传播的基本研究取向[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1):126-133.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