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技术

浓墨重彩五年间 砥砺奋进再扬帆

  在历史的长河中,五年不过沧海一粟。而在合肥教育的发展进程中,这五年已留下浓墨重彩。

  合肥教育“十二五”期间,“全国中小学品质提升试验区”等一项项荣誉称号带着光荣和梦想纷至沓来;国家和省青少年机器人、信息学、电脑制作活动和科技创新大赛的一张张荣誉证书带着辛勤和汗水捷报频传;校长职级制、中小学质量综合评价等创新举措的深入实施,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绘就了一幅合肥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的宏伟画卷。

  以抓新优质学校创建促均衡

  早在2009年,合肥市就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荣誉称号。在追求教育均衡的道上,合肥教育人并未因此止步。“十二五”期间,越来越多的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的举措将合肥教育打造成范例。

  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费用入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零障碍入学、新优质学校越来越多……“十二五”期间,合肥市不断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与支持,在招生与教师制度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同时,惠民政策的轮盘也越转越大。

  2014年,《合肥市义务教育三大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出台,以薄弱学校提升工程为重点,以师资队伍提升工程为抓手,以素质教育提升工程为核心,全力打造合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升级版。当年,就有76所学校申报首批新优质学校。2015年又新添了35所新优质学校。同时,全市还启动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创建试点试验,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将一批发展水平较低或一般的薄弱学校、普通学校建设成新优质学校,逐步实现让老百姓口的学校创建成为新优质学校的目标。

  “办学上不看分数,评价不看升学率,而是关注人的发展,着眼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瞄准的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折射的是教育公平,体现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教育、差异教育、成功教育,切实办好每一所最基层学校”——这些创建工作的核心,已成为共识,并成为创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机遇和挑战,全市创建试点学校主动作为,进一步激发了生机和活力,育、学校管理、课程建设、学生活动、教师发展、校园文化等多方面,加强探索,创新,积极进取,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批老百姓满意的口的好学校轮廓初显。

  以抓综合评价促质量

  教育质量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价值观或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2013年10月,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试点的通知》指导下,合肥市率先在潜山小学、屯溪小学展开教育质量评价试点工作。试点依托“畅言教育评价系统”开展,用“等级+评语”代替了百分制评价模式,能够让学生减负增效,让家长更了解孩子,让老师因材施教,让主管部门快速正确决策,获得了试点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

  业界专家评价这种“给等级但不给分数”的模式了教育需要,对学校、老师、学生、家长都非常有意义。2014年,合肥市逐步扩大教育评价范围与学科,在全市所有高中及蜀山、包河两区的所有小学实施教育评价试验。2015年,该评价模式在市内所有小学全面铺开。

  实施教育评价试验后,对学生的评价告别单纯的“看分数”,考试之后,同学们会拿到厚厚的个性化的“评价分析报告”。据介绍,合肥市将建设市级的教育评价数据中心,为教育评价提供基础计算、存储、网络支撑、安全防护、技术服务等。市级的评价中心将实现题库、卷库的集中管理,实现教育评价数据的汇总与分析,输出个性化的评价分析报告;校级的应用让高中生们日常的测验、月考、期中和期末考试,也能实现“网上阅卷”。

  “通过这个平台,可准确测量各学科的教学质量状况,为老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科学的参考,也为学生们形成每个学科的历史,为其成长过程提供参考数据。”合肥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以抓教育信息化促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市按照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逐年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截至目前,全市中小学宽带接入率达99.62%,校园网建有率98.57%,生机比9∶1,师机比1∶1,多进普通教室的班数占总班级数的97.9%,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在全省居领先地位。

  “十三五”时期,我市将加大“宽带校校通、网络班班通”的建设力度和信息化设备配备力度。到2017年,全市中小学宽带接入率达到100%,到2020年,全市中小学所有教育教学场所均配备班班通设备,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学校超过50%,城区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学校班均出口带宽10M以上,生机比不低于6∶1,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人人享有。同时建设全市统一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中心,有效整合现有网络和信息资源,构建师生共享的数字化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平台,2017年前完成建设任务,到2020年全市中小学所有教育教学场所均将配备班班通设备,城区学校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基本实现“人人有账号、人人有空间”。

  以抓高中特色化促发展

  “十二五”期间,合肥市普通高中教育工作围绕“多样发展、特色发展、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目标,在课程开发与实施、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办学质量提升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新成就,全市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达到了新水准和新境界。

  2012年,合肥市出台并实施全市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实施意见和指导学校完善发展规划及分年度实施计划,来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同时,规范招生行为,公办普通高中继续严禁招收同城借读生,继续加强省示范高中特长生、普通高中特色班及国际班招生管理。

  在高中阶段,合肥市试点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综合性高中、特色高中、专门学校等类型高中发展的新途径。帮助每一所学校凝练自身特色定位,并努力渗透到各项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中,同时加强特色班、国际班建设。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全市普通高中教育工作围绕“多样发展、特色发展、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目标,开发的校本课程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和特色化。如合肥五中的版画、机器人课程,合肥三中的手球、播音课程,吸引了很多有兴趣的学生参与。进一步规范课程管理,督促各校开齐开足各类课程,严格控制课时总量。针对高考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带来的变化,认真研究普通高中条件设施、师资配套、课程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现状和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以适应高考招生制度带来的新挑战。

  在完善高中评价机制方面,修订完善《合肥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从高考评价、高中学生水平测试、学科竞赛及学生特长活动评价以及高中新课程落实情况四个方面,对普通高中学校进行综合评价。

  根据有关要求,合肥市严禁对普通高中学生考试成绩进行排名,更多关注后进生的成长,以学生为本,做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提升学生,更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在制定相关政策方案时关心爱护特长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发展机会。

  特殊教育稳步发展

  合肥市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工作,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落实师生比,补充补足特殊教育师资,加大教学研究和教学力度,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取得较好成效。基本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涵盖盲、聋、培智等各种残疾类型,以合肥特教中心为龙头、四县一市特教学校和4区特教班为、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为主体的办学体系。全市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92.6%。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从单一的聋哑教育均扩展到培智教育,合肥特教中心等还积极延伸到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呈现出全覆盖、展外延、有特色、大的特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帮助一大批残疾儿童少年身心康复、融入学校、社会、成为人才。

  为了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我市加强政策保障,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培养与培训并重,不断加强特教师资队伍建设;丰富办学内涵,满足社会需求;加强德育和教学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确保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而不是“随班混读”,各学校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时,将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的教育列入教研计划之中,做到教育有针对性,不偏废、不轻视,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和改进教学方法,积极组织残疾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012年11月,合肥市教育局开展了合肥市特殊教育随班就读(特教班)工作调研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意见。2013年11月,中国听障教育有效教学研讨暨合肥特殊教育中心建校50周年办学展示会在合肥召开,展现了合肥特教良好形象。

  民族教育不断创新

  全市现有民族中小学12所,在校生2194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697人);教职工281人,少数民族教师30人。我市还长期承办内地班、新疆班工作。合肥35中2001年承办班初中班,2013年承办高中班。现有在校生449人(初中311人、高中138人),教职工136人(班75人)。合肥幼儿师范专科学校2011年承办了内地新疆班,现有3个班、133名学生(其中五年制大专48人),教职工154人(新疆班15人)。

  创新举措,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市教育局协调包河区教育体育局和肥西县教育局开展教育结对合作工作,南园学校结对帮扶肥西官亭小学。区、县成立了“一把手”局长任组长,办公室、教育科、人事科、教研室、团委、结对学校校长为组员的教育结对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学校通过兼职授课、指导备课、听课评课、导师引领、巡回、专题(培训)、跨校联合校本研究、跟教学习、开设拓展型课程等活动来提高民族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缩小结对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结对学校教育质量、教育管理和教师教学水平同步提高。

  经过多年努力,合肥市民族教育取得了显著进步。民族中小学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大大提高,民族学校入学率、毕业率一直保持100%。2014年,合肥35中班中考成绩再次居全国内地班前列,高中升学率100%。市教育局获得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先进集体”表彰。各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一大批民族教育教师在国家、省等教学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毕业生社会。

  体教融合健康成长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围绕“提升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目标,以中小学校为重点,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基本条件达标为切入点,以重普及、促提高为原则,着眼于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体育锻惯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有机融合,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为竞技体育源源不断地输送大量的后备苗子。

  全面实施学校体育提升工程,切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确定合肥市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深化体育考试评价制度;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检查与测试制度;健全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体系。

  深入实施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工程。积极支持学校办运动队;完善体育特长生招生政策;积极做好体育特色学校、传统项目学校工作;完善学校项目分布;开展学校体育业余训练和竞赛工作;加大体育设施的投入;高度重视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2015年,合肥市共有125所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包河区被认定为我省唯一的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县区。目前,合肥市校园足球联赛已经从2009年的45所学校、47支队伍、423场比赛,发展到2015年的125所学校、186支队伍、近3000场比赛。全市足球人口突破10万。

  寻芳陌上花似锦,折得东风第一枝。合肥教育围绕“内涵发展”、“均衡发展”、“特色发展”三大主题,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系列举措多次被国家级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新的期待、新的航程、新的梦想,即将在全市人民面前展开崭新的教育画卷。明天的合肥教育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张玉秀袁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