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资讯  行业

每周热点话题「中国想象力、“双碳”行动、三星堆上新」

  “北斗女神”,一个温柔的“偏执狂”。她既可以在办公室“死磕”行业最前沿的艰深课题,也可以在公众讲坛上用接地气的语言描述科研成就。

  做科普的徐颖,并不只是简单希望大家获得专业知识,而是想让科学精神来激励人们,对世界保有好奇心、想象力,保有探索未知世界的本能。她还有个想法蛮酷,“其实我对这个时代,真的是充满了向往。当太空旅行、太空基地都变成常态时,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老死的时候,能够死在太空当中,而不是死在地球上。”

  为了让京剧被更多人看到,20岁之前几乎拿遍京剧大奖的王珮瑜,决心“离经叛道”,频频露面于综艺娱乐节目。“戏曲名角也要走偶像路线?”“这是在消费京剧!”她一人站定,扛着质疑与批评,还担着一个民族的“戏曲文化危机”,“我遇到过好几位老师,他们说要是没有你呢,我就把玩意儿(指曲艺、杂技)带到棺材里了,可是你来了,你叩开我家门,可能这辈子就跟你有关系了。”她说,王珮瑜早已不属于自己了。“我想梅兰芳先生活到今天,他也会拥抱互联网,拥抱这个时代。”王珮瑜修的“道”,不是离经叛道的“道”,而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道”。

  马岩松,中国当代建筑绕不开的一个名字。他指出,中国城市化受到西方模式影响之后,你可能很难从建筑面貌上区分中国某个城市和纽约。这样的建筑,缺乏跟人的情感对话的能力。“我们不属于西方的体系,你永远不可能试图做一个好学生,还被人认可。”他主导的是,从中国传统城市中,找寻为理想为精神而建城市的出发点,建筑不单是“居住的机器”,还应给人以根植于“真传统”的美的感受,还能追求山水田园,诗情画意。令他喜见的是,“以前我们经常听说外国设计师来中国设计了某个地标建筑,现在有点儿反过来了,我们要看今天的文化和思想,能对世界有什么影响。”马岩松在一段采访里说过,今天的年轻人应该做“新青年”,具有对现实问题的敏感度和批判力,“敏感,是为了发现问题;批判,是为了创造出自己理想中的东西。而所有的理想,只有行动起来变成现实的时候才有意义”。

  尹超,以拍摄“民族”见长,他想让世界看见关乎于民族、文化、生命的中国时尚。不过刚出道学习时,尹超模仿的还是欧美时装杂志的拍摄方式,但是走到一定阶段之后,他发现自己遇到了很大的创作瓶颈,“技术可以模仿,内心的故事是模仿不了的”。他追问:那对于中国人来说,最好的故事是什么?京剧、茶艺、禅、古琴……他开始不断将中国本土元素融入到摄影作品中,并且得到了那个安身立命的答案:对于中国人来说,最好的故事就是民族的、传统的东西。这些才是永不过时的,来自过去,也通向未来。真的,就是我们有勇气做自己的时候。这是一个心向往之、步履不息的旅程,他一路走,一路拍,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尚有太多太多美的东西没有被挖掘出来。

  6月15日是第十个“全国低碳日”,6月13日至19日是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近年来,我国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绿色低碳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当前,我国正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今年“全国低碳日”主题为“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党的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绿色低碳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正在成为全社会共建美丽家园的自觉行动。以公交、地铁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日出行量超过2亿人次,骑行、步行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稳步推进,绿色、低碳出行理念深入人心。从“光盘行动”、反对餐饮浪费,到节水节纸、节电节能,再到拒绝过度包装,“绿色低碳节俭风”吹进千家万户,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

  10年来,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凸显。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8%,超额完成“十三五”约束性目标,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了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累计少排放二氧化碳约58亿吨,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我们生活的家园定将越来越美丽宜人。

  “月光宝盒”、铜猪鼻龙形器、顶尊蛇身铜人像、金面罩铜头像……近日,四川省文物部门公布了去年9月以来三星堆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

  奇特的“上新”文物,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铜器类别,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种类和文化内涵,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又见证了中华大地各区域文明早期交流互融,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增加了新的证据。

  7号“祭祀坑”中是一片青绿色,这里的特点是玉器多。玉器包括成捆的长条状玉凿、三孔玉璧形器、玉斧、玉瑗等。

  在这么多件文物之间,一件椭圆形网格状文物尤其显眼,这是7号“祭祀坑”的“镇坑之宝”龟背形网格状器,工作人员称为“月光宝盒”。

  考古学家经过对三星堆新出土文物的仔细研究判定,三星堆遗址与国内其他地区存在的密切文化联系,三星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成员。

  以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一件顶尊蛇身铜人像为例,整件文物分为三部分,中间是一个人首蛇身、凸目獠牙、戴有牛角面具的铜人像,它的双手撑在一个带方座的青铜罍上,头上还顶着一个朱砂彩绘觚形尊。

  铜人像具有古蜀文明的特征,方座铜器是先周文化的代表,尊是中原文化的代表。这三种文化因素集合到同一件器物上,生动地体现出三星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星堆造型奇特的文物是古蜀人丰富想象力和精湛手工业的完美结合。其想象体现出的内心世界,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和谐理念。

  中华文明犹如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历史探源既是寻根,更是瞭望,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为何出发。

  我们尊重原创,好的资料也值得我们推荐。出于学生学习与同行交流,我们采用了部分微信公众号、QQ语文群及其他免费网络资源。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处理,谢谢!发布文章只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