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资讯  行业

特别观察|互联网的洪水猛兽:“网络暴力”

  四川德阳一名安姓女医生(下称安医生)和丈夫在游泳时与一个13岁男孩起了冲突。事后,她和丈夫的姓名、电话、工作单位、照片被曝光,男孩家人先后找到安医生和其丈夫所在单位,要求单位开除安医生和丈夫的党籍、公职。安医生在卷入旋涡后于8月25日服身亡。

  近年来,网络暴力带来的悲剧事件并不少见,网络暴力不仅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还可能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

  根据学者姜方炳的研究,“网络暴力”真正触及社会的兴奋点,始于2006年,那一年典型网络事件频繁发生。2006年4月13日,在“猫扑网”旗下“魔兽世界中国”论坛,一位叫“锋刃透骨寒”的网络游戏玩家以悲情丈夫的语气,声称自己的妻子“幽月儿”有了外遇,并且公布了妻子和情人“铜须”长达五千字的QQ对话,同时慷慨激昂地加以痛斥。随后,在众多网民的声讨下,ID为“铜须”的魔兽玩家遭到“人肉搜索,”以及连锁而来的恐吓和骚扰。网友的愤怒从猫扑到天涯,再到门户网站,甚至有人自告奋勇要当武松,去上门追杀铜须。还有人查出了铜须的真实身份,不断电话骚扰他及家人。

  事件影响之大,以至于《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和《南德意志报》等欧美报纸相继刊发报道,质疑中国网民的做法是对个利(隐私权、情感和生活方式选择权等)的严重侵犯。《国际先驱论坛报》更是以《以键盘为武器的中国暴民》为题,激烈抨击中国网民的“暴民现象”。由此,“网络暴民”作为一个夹杂着歧视性的新名词而诞生。[1]

  学者彭兰认为,网络暴力是社会现实压力的一种表现。人们在一些事件中表现的暴力行为,看上去是针对某些特定的当事人,但实际上,它是人们针对普遍社会压力的一种泄压行为,特定事件或人物只是一个启动阀门。而网络表达的相对自由性,为这种压力释放提供了可能。当然,从本质上来说,任何人的内心都或多或多少隐藏着暴力的倾向,而中国网民的暴力倾向更容易被激发出来,也许与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复杂矛盾及生存压力有关。[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低龄化,此类网络暴力造成的悲剧已不少见,网络暴力已成为部分人眼中解决问题的良策,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伤害行为从虚拟网络延伸到现实社会中,将当事人的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这些做法,不但严重地影响了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更破坏了他人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2006年,一网友公布了一组虐猫视频截图,一名时髦女子用高跟鞋将小猫踩死。不久,有网友发出“宇宙通缉令”,不少网友悬赏捉拿“凶手”。很快,该女子虐猫地点和她的工作单位等信息曝光。事件的结果是,虐猫女被解除职务。

  2007年12月29日,北京一女白领跳楼身亡。她在“死亡博客”中将寻死原因归咎于丈夫的不忠,并在博客上贴出丈夫和第三者的照片。随后,有网站将该女子丈夫的住址、工作单位等信息全部披露。部分网民到该女子丈夫和其父母住处骚扰,甚至在墙壁上刷写“逼死贤妻”、“血债血偿”等标语。最终,法院宣判该女子丈夫起诉的三家网站赔偿8000元。

  2008年5月21日,一段视频中一名女子用轻蔑的口气大谈对四川地震和灾区难民的看法,脏话充斥其中。随后,有网友发帖披露该女子的详细信息,包括身份证号、家庭成员、具体地址、QQ密码以及家人的电话。警方将视频中的女子拘留,随后,该女子公开道歉。

  2013年7月28日,14岁的潘某某因对足球球星出言不逊,结果手机、地址、学校、家人被一一曝光,更被粉丝上门围堵惊动,潘某某一度传出。

  2013年,广东一位女高中生琪琪,服装店主蔡某因怀疑其偷了店里衣服,将监控视频截图发至微博,求人肉搜索。很快,琪琪的个人隐私信息被曝光,成为周围人指指点点的对象。18岁的琪琪不堪其扰,跳河身亡。警方立案侦查后,将蔡某刑事拘留。

  2015年5月,成都的卢女士因行驶变道原因在娇子立交被张某驾车逼停,随后遭到殴打致伤。事件视频在网络上发布后,人们先是对男司机张某下手之狠表示震惊。当张某行车记录仪的视频出来以后,转向谴责女司机卢某开车太没规矩、太危险。女司机遭遇遭遇“人肉搜索”,她的真实姓名、电话、父母姓名及工作单位、连私人照片都被网友全部扒了出来。

  2017年7月,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热播,吴越在剧中饰演的“小三”凌玲因为破坏主角罗子君的家庭,演员吴越在现实生活中被网友骂到关闭了微博评论。而且,剧中扮演凌玲儿子的王天泽也被网友大骂,甚至遭到人身攻击。

  2017年8月,知名作家陈岚发布的一条微博爆料称:“南京高铁站年轻男子当众猥亵小女孩”,这一案件被警方及媒体关注后便迅速引爆网络,并持续发酵。随后,南京铁路运输检察院依法以涉嫌猥亵儿童罪,将犯罪嫌疑人段某某批准逮捕。爆料人陈岚却遭受了网络暴力及死亡威胁,在一天之内,微博端的私信里收到的死亡威胁就达2000余条。

  2018年5月,网友@菲妥妥_穆修修在微博发布一篇遗书,称因父亲欠下高利贷一家人身心疲惫,只有。她的“遗书”引发大量网友关注,经海南警方救援,三人逐渐恢复意识,转危为安。该事引发网友广泛关注,部分网友同情其遭遇,但也有网友发博质疑其行为的动机和真实性,并在网络上进行语言攻击和人肉搜索,很多网友称她为“戏精”,怀疑她靠留遗书获取网络关注和大众的同情。6月2日,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公安发布警情通报称,5月31日,在厦蓉高速洪观服区发生一起事件,三位者系一家人,经抢救两人身亡,一人受伤。警方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表示,网络对这家人的困扰是他们第二次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知网的数据,关于网络暴力的研究发端于1999年,第一篇文章为Peter Coffee发表在《每日电脑报》上的《网络暴力来自何方》。

  与网络暴力密切相关词汇有:人肉搜索、网络、大学生、青少年、新媒体。如果说,网络暴力与人肉搜索以及网络的迅速发展息息相关的结论并不令人惊讶,那么,青少年群体以及新兴媒体形态也同网络暴力纠葛甚深的现状却让人颇为揪心。

  从对网络暴力的研究来看,集中于新闻与传媒、社会学、中国、法理法史等学科中。可以看出,学术研究更关注网络暴力背后的传播与法律问题。

  这些文章大都集中于探讨当前的社会运行状况、社会心态等因素与网络暴力之间的交叉影响。文章一致表达对网络暴力行为非理性特征的批判,呼吁提高网络暴力的行为成本,进一步限制网络暴力的出现。

  学者姜方炳认为,网络是中国经济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现代性扩展)的必然产物,是网络技术固有的风险特性和不断积聚的转型社会风险经由网民交互行动而发生共振、扩散的结果,它主要涉及网络技术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及网民群体结构三个风险源。

  当前,除网民媒介素养亟待提高外,社会还没有形成普遍的网络道德准则。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与调整带来的阵痛也加剧了个体情绪的波动。

  诚然,崇尚言论自由的时代,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抒发情感和表达观点。但同时,一些事件往往未经证实便被广泛传播,经过多次转发和发酵后,事实往往易被忽略,不少网民会忽视一些事实信息,只关注自己希望看到的信息。如果由于误传或者情绪失控,而对当事人加以极端化的道义讨伐,甚至上升到无休止的人格辱骂,造成现实中无可挽回的悲剧。

  作为网民中的一员,我们在“开口之前,让线]给多一点时间和耐心,“以暴制暴”的心理和行为无法实现真正的正义,不要让自己的“打抱不平”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