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资讯  新闻

百年金叶香愈浓——黄淮烟区70年变迁史

  手持草帽,驻足远眺,在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矗立着这样一尊高5.8米的主席塑像。对于许昌、对于河南,甚至对于整个烟草行业来说,它都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60多年前,伟大领袖毛主席一声“烟叶王国”的赞叹,造就了那个年代“言烟叶必称河南”的辉煌。

  1913年起,河南许昌、山东潍坊、安徽凤阳等地试种烤烟成功,并逐步向周边地区扩展,以河南、山东和安徽为代表的黄淮地区,成为我国最早的烤烟产区。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上世纪80年代,黄淮烟区始终是我国烤烟产量最大、质量较好的产区,引领全国烟叶生产发展数十载。

  黄淮烟区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其优异的自然生态条件。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的黄淮地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土壤肥沃、物类繁盛,其地理纬度与盛产烤烟的美国弗吉尼亚州大致相近,同属“世界优质烟草带”,光、热、水、土条件都非常适宜烟叶生长。而且地处我国中原腹地的黄淮地区,自古又以交通便利、贯通南北而著称,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尤其富产烤烟所必需的煤炭资源,是发展烤烟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双适宜区。

  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在交通便利、乡镇企业比较发达、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的黄淮地区,烟叶生产开始呈下降趋势,出现“北烟南移”现象,黄淮烟区种植面积日趋减少,风光不再。

  进入新世纪以来,黄淮烟区严格落实国家局“控制总量、提高质量、优化布局、优化结构”举措,大力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以中式卷烟品牌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努力提高烟叶质量,实现了由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的新跨越,成为我国现代化烟叶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30年代,黄淮烟区已成为我国最大、最重要的烟叶产区,抗日战争爆发前,河南、山东和安徽3省常年烤烟栽种面积约为125万亩,产量约160万担。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恢复和发展烤烟生产,国家制定“重点恢复老烟区,适当发展新烟区”方针,对烤烟生产给予政策和物资上的扶持。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施行,带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烟叶生产的大发展,到1952年,全国烤烟种植面积恢复到290.7万亩,总产量增加到443万担,一举超过建国前的历史最高水平。1956年,全国烤烟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到583.3万亩,产量增加到798万担。在这其中,烟叶种植面积、烟叶产量约占全国60%的黄淮烟区,风光无二。

  在这一轮烟叶发展的中,河南无疑是最突出的,而河南烟叶又首推许昌。从1951年到1957年,许昌烟区年种烟面积都在100万亩上下,产量都在140万担左右,在河南乃至全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958年8月7日,毛主席来到河南省许昌专区。毛主席走在田埂上,手持草帽,举目四望,展现在伟人面前的是一块紧连着一块,一片更比一片茂盛,无边无际、丰收在望的烟田。此情此景,触发了毛主席的豪迈情怀,他不由得赞叹:“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

  “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当细心的《河南日报》随行记者将这句线日该报头版的长篇通讯《毛主席来到襄城烟区》后,“烟叶王国”的美名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当年,河南烟叶收购量达到217万担,占到全国总产量的近1/3。

  除了产量上的规模优势,烟叶色泽金黄、香气浓郁、油润丰满、吸味醇和的优良品质,也使得黄淮烟区最早被国家确定为高档卷烟的重要原料基地,烟叶供应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130多家卷烟厂,是上海、天津、郑州、青岛等大型卷烟厂知名品牌的主要原料之一,基本上扭转了高档卷烟原料依赖进口的局面,为新中国卷烟工业的成长壮大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已故的我国著名烟草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尊权曾在《“中华”卷烟的研制和生产》一文中回顾:“最初设计‘中华’卷烟配方中,美国烟叶比重较大,但是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无法继续进口美国烟叶,因此以国产烟叶替代进口烟叶成为‘中华’卷烟生产的唯一出路……进口烟叶中,部分香味属于浓香型,这种烟叶基本可以用当时的上等许昌陈烟腰叶代替,供应量充足,问题不大……”

  由于品质优越,黄淮地区烟叶除供应全国各大烟厂外,还大量出口到东欧、西欧、非洲、中东、东南亚等。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50年到1984年,仅许昌烟区累计出口烟叶就换回外汇3.6亿美元,在国家外汇资金严重短缺的年代,这是何等可贵!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余年中,黄淮烟区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收购总量,均在我国烟叶产区中保持领先。在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的1982年,河南、山东、安徽3省共种植烟叶629.5万亩,占当年全国种烟面积的46.4%,收购量占全国总量51%。

  在长期发展中,“乔庄经验”“王洛经验”“密集式烘烤”等先进烟叶种植、收购、烘烤技术,也由黄淮烟区向全国各产区推广,极大促进了我国烟叶生产整体水平的提升。而相继“落户”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院、郑州烟草研究院、河南农业大学、合肥经济技术学院、许昌烟机厂、天昌复烤厂等院校、企业,更使得黄淮烟区成为我国烟草科研、教育中心及配套产业发展中心。

  与此同时,黄淮烟区各产区还曾多次派出技术人员到我国各新烟区,指导当地烤烟发展。为了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经济,在中央的统一组织安排下,许昌的一批烟叶专家和农民技术员走出国门,先后到越南、蒙古、阿尔巴尼亚等国帮助发展烤烟生产,普及烟叶技术,为祖国赢得了声誉。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黄淮烟区的发展速度放缓,种植面积、收购总量相继被以云贵川为代表的西南烟区和以湘鄂为代表的中南烟区超越。这一被称作“北烟南移”的现象,也从整体上改变了我国烟叶生产布局。

  发生“北烟南移”现象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种烟比较效益的下降。40多年前,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与之相类似,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推进,上世纪80年始,黄淮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种烟比较效益逐步下降;而我国东南地区及大中城市的快速发展,也给了普通农民更多的外出务工机会,两者共同作用,导致黄淮烟区烟农种植烟叶的积极性明显下降。

  市场因素,也是导致黄淮烟区萎缩不容忽视的原因。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后,各卷烟品牌为了进一步吸引消费者,纷纷对卷烟配方进行调整,“多产地、多等级、小比例”配方理念大行其道,受此影响,卷烟工业对黄淮烟区需求量下降。而在90年代爆发的两场烟叶“过热”风波,也使得全行业进一步加强了烟叶计划管控,在西南、中南烟区种植计划快速扩容的过程中,黄淮烟区生产计划止步不前甚至有所下滑。

  而在轰轰烈烈的社会变迁、市场变化面前,黄淮烟区的反应相对迟缓,当“烟田是第一车间”等口号在行业内叫响时、当“以工补农、以烟养烟、扶持烟农种烤烟”政策大力推进时,黄淮烟区各省份对于烟叶生产的支持、扶持力度不足,也导致我国烟叶生产重心的逐步南移。

  值得关注的是,“北烟南移”并非仅是从黄淮烟区向西南烟区、中南烟区的转移,在河南、山东、安徽省内,“北烟南移”的情况同样存在。

  自1913年开始种植烤烟至80年代,黄淮老烟区种植烟叶时间较长,土壤理化性状发生了变化。1982年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后,从国外引进了一批高产优质新品种,“NC89”品种由于香气丰满、细腻而备受广大工业企业青睐,黄淮烟区也由此大面积进行推广,至90年代,其在黄淮烟区种植比例高达95%以上。

  单一品种过高的种植比例,带来的不仅是烤烟质量特色的进一步彰显,也增加了种植风险。在90年代部分年景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后,黄淮传统烟区因大面积感染花叶病而减产,也直接导致老烟区的许多农户放弃了烟叶种植,烟叶生产逐步向新烟区转移。

  计划资源不足、对市场变化反应不及时、烟农种植积极性受挫、地方政策不能快速跟进……多重因素作用下,1990年至2005年间,黄淮烟区种植规模、收购总量持续下滑,其在我国烟叶生产中的核心地位也随之下降。

  黄淮地区烟草产业发展的辉煌来自于烟叶,最大的困难和挑战也在于烟叶。穷则变,变则通,新世纪以来,面对烟叶生产发展中遇到的挑战,黄淮烟区并未止步不前,而是借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契机,夯基础、补短板,严格按照行业相关工作要求,大力推进从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再次引领烟叶生产方式的新变革。

  中式卷烟的兴起,对烟叶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风格突出、质量稳定的特色烟叶,稳定地进入卷烟配方之中,烟叶生产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为此黄淮各烟叶产区纷纷结合生态条件,优化生产技术,相继推出了“焦甜香”“豫浓香”“蜜甜香”等烟叶品牌,并对照卷烟工业企业需求,狠抓提升烟叶品质工作不放松,积极探索各类先进适用生产技术,努力提升烟叶原料可用性。如针对我国烟叶上部叶成熟度不足,内在化学成分不协调、刺激性大、杂气重等行业共性问题,黄淮烟区各省均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从2008年开始,河南省局(公司)与郑州烟草研究院、河南中烟联合开展“提高上部烟可用性研究”,朱尊权院士主持开发“黄金叶(天叶)”系列高端规格品牌卷烟,建立工商合作、协同生产、互惠共赢的强强联合新模式,将河南的“上六片”烟叶打造成了浓香型烤烟的“新名片”。

  “当前我们已经掌握了‘种、养、采、烤、分、收、接’等七大环节的核心技术,制定出关键技术标准,有效提升了‘上六片’关键技术的到位率。在‘黄金叶’高端产品蓬勃发展态势的影响下,一些工业企业高度关注‘上六片’,纷纷将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作为拓展优质原料的重要抓手,希望能在其高端规格中使用。这也是我们重振‘烟叶王国’雄风的重要抓手。”许昌市局(公司)局长(经理)王宏超满怀信心地表示。

  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题中之意。黄淮烟区着力优化烟农结构,大力发展职业烟农群体,探索规模化种植,截至2018年,黄淮烟区户均种植面积逾25亩,高于其他烟区。

  在这其中,山东诸城烟区大力推进“家庭农场+合作社”发展模式,实现“生产主体”与“服务主体”的分离,为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烟叶生产提供了借鉴。凭借土地平整、交通便利的天然优势,黄淮烟区大力推广机械化生产,其中河南许昌试点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产区亩均用工已下降至10个以下,实现了从烟叶育苗到烘烤的全程机械化作业,极大降低了烟农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种植烟叶“用工多、脏苦累”的固有印象已经逐步成为历史。

  在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过程中,黄淮烟区不但实现了关键生产技术的突破和烟叶生产组织模式的创新,更在烟叶生产体制机制上进行了有益探索。2004年,安徽省局(公司)成立皖南烟叶公司,成为迄今为止行业唯一一家跨地区股份制专业化烟叶生产企业,其运作模式不同于行业传统企业,通过推进业务重组和流程再造,实行新型的烟叶产、购、销体制,创新烟叶生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机制。

  近些年来,皖南烟叶公司通过科技引领构建烟农增收新机制,着力发展“烟叶+”特色产业组合,“双环驱动”增收致富,更与行业工业企业密切配合,工商合作共促烟农增收的“双产业+双基地”模式,成为行业工商合作的新典范。

  有一种记忆荡气回肠,有一种味道念念不忘。我们相信,有着光辉历史的黄淮烟区,必将在国家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用实干书写发展新答卷,用奋斗展现新时代风采,努力开创烟叶生产新局面,为支持中式卷烟品牌发展、谱写烟草行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