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杂谈  微信营销

微信群明明群才100+却加不进去?为什么、怎么办?

  前段时间产品100的大讲堂以”互联网寒冬“的专题系列宣布回归。在报名的时候,他们尝试采用了用微信群参加活动的方式。当时建立了1个微信群,大家扫码就可以加入。可是当加入的人数达到100的时候,很多人收到了”群满无法加入”的提示。

  Sanri当时整个人都斯巴达了,明明群的人数是500,为什么就加不进去了?!微信你玩儿我呢?

  后来只有一个一个添加好友,然后把人拉进去群里。还好最后报名和活动都顺利开展起来了,sanri我也没有被老大揍死。0..0

  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微信加群的BUG,直到对于微信这个产品有了一定的研究和认识,才知道这并非BUG,而是基于微信本身的社交逻辑产品团队才会如此去规划群的加入体系。

  6.群主的身份可以转让(这个功能是最近微信才出的,感觉很多社群的运营者可以通过这个功能套现了。)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里,人对于社交的需求仅次于对于生理需求以及安全需求,只要是人,就会去寻求归属感。

  作为的个体,我们在社会中是类似于“点”的存在,而将一个一个点连接起来的线,就是社交。

  基于互联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和人之间的社交行为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随时随地的交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变得可行。于是,社群火了。又因为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多面的角色,有着各种不同的需求,于是各种各样的社群也就应运而生。比如产品100大讲堂也是一个社群。

  上图是一个社群的生命周期图,一般一个运营得比较好的群生命周期也只有两年时间,第一是基于管理者的热情度会在两年内消失殆尽,第二是因为一个群的价值一般在两年内已经完成了。

  目前的社群有两种结构,一种是结构,另一种是环形结构,具体来说像QQ就是结构,这种结构是一种中心聚焦的结构;微信是一种环形结构,群之间的关系都是平等的。

  在结构里,一般都有一个KOL(即意见或者说是灵魂人物),这个人处于的顶层,而其他围绕着这个人的群组织者我们称为管理员。在这种社群组织里,有着严格的群规,KOL具有很高的群管理权限。

  环形结构中人们的角色是不定的,不存在绝对的KOL,但是一个环形结构的群如果需要保持活跃度,依旧需要有活跃的KOL存在。

  但相较结构,在环形结构里人和人的更为平等,群管理也更为随意。所以一般微信群更多被用于熟人之间的社交,其交流的内容定位也更多与生活及爱好相关。

  微信群的设计架构其实有参考QQ的讨论组,组员可以邀请其他人加入,不存在审核加入的情况,也就是说,微信群里之间的地位基本是平等的,人和人之间的区分更多依赖于“你”说了什么话,这些话对其他人产生了多大的价值。任何人都可以在群里成为意见。

  微信群的设置更贴合目前互联网的逻辑,去中心化的可连,这或许也是微信本身能保持较高用户粘度的一个原因。

  在这里sanri也只是谈一些想法,一家之言而已。就像之前很多人写微信为何取消下拉视频一样。

  大家都知道,微信的信息呈现逻辑是基于时间流,也就是说你看到的是一个根据对话时间不断滚动的聊天记录,如果你长期不和一个人交流,那么在首屏里你和他的对话就会自然下沉,被其他信息所取代。

  确实,这样的设计逻辑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对于学习群来说,微信做一些主题讨论的时候体验会很糟糕,因为你会被不断顶上来的信息流所打断,想像一下,当你开着一个微信对话框时,你的左上角出现了几十条新信息提示,你还能淡定地继续在群里讨论吗?

  微信群的场景化应用往往是基于“今天我们要一起吃饭,建个微信群吧“、”今天要通知大家一件事情,建个微信群吧“。大家发现没有,微信群的出现往往都是基于一个具体场景的,讨论完这件事,这个群就随着时间湮没了。

  而熟人之间对于微信群的应用大致是家人之间或者一帮关系不错的朋友之间,大家在群里都不会基于一个主题去讨论一件事,而是相互问问近况报报平安,这个过程比较随意,几乎是随时随地。

  作为一个更倾向于生活化的社交工具,微信群充当的功能更多是“闲聊”,但是比起内容价值,它更多地是丰富了人内心对于社交的需求。你能感受到微信一种“不打扰”的态度,这种不“打扰”会让你获得交流的安全感。

  因为对于一个松散组织(也就是环形结构的组织),26-36是一个最佳的组织规模,超过这个规模以后,群内部就会变得混乱。

  而现在群最大的上限达到了500人,这可能与微商的接入以及微信营销有一些关系,但设置成100人以上就不能自主加入可能与“邓巴数字”有关系。

  什么是邓巴数字呢?这其实就是“150定律”,这个定律讲的是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约为150人。

  一个微信群如果运营得不错且自组织能力强,那么在100人之内也依旧能保持比较高的活跃度,超过这个人数,过多的信息流就会让群里的人感到混乱且不安全。

  微信会成为一个顶尖产品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团队对于人性的考虑体现在产品细节的各个方面。

  需求满足目标明确,功能设置简单易用,产品逻辑结构清晰,我们能从微信身上学的还有很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