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络资讯  行业

对话教育大咖:未来教育有哪些想象空间?

【编者按】关于未来教育,抛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能激发起深思和热议。尤其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融合于教育领域,可以预见在未来十年至二十年里,教育的形态和组织方式将发生颠覆性的革命。

未来的教育会是什么样?教育空间会有什么不同?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有着怎样的变化?技术在教学中充当怎样的角色?在2019搜狐教育盛典期间,顾明远、朱永新、钟秉林、蒋里、杨东平、芬兰驻华大使馆教育参赞Mari-Anna Suurmune、刘坚等教育大咖围绕“未来教育”、“教育创新”、“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等话题进行了分享。


谈未来教育

顾明远: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世界,也在改变着教育。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获得信息和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目标要改变,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四方面的技能:

思维方式: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和学习能力;

工作方式:沟通和合作能力;

工作工具: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

生活技能:公民、生活和职业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

此外,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而这些的基础就是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朱永新:只有当教师、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教育才能达到最好的状态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学生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只有当教师、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教育才能达到最好的状态。应该让更多人拿起书来和最伟大的智慧对话,真正拥有阅读生活的人,才能真正享受精神生活带给他的宁静和幸福。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开卷有益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要把有限的时间读真正的好书。其实教师最需要专业性,因为教育是人类最复杂的事业,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教师专业性不够。

钟秉林:办好一所学校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依靠金钱堆砌

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现在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从过去的“上学难”转变为“上好学校”难,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唯一途径是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够办好每一所学校。

但办学校、发展教育,要遵循内在的规律办好一所学校需要长期的积累,厚积薄发。办一所好的学校,需要硬件条件、管理水平的改善是远远不够的。办理好一所学校的关键是需要精良的教师队伍;需要教师坚持教学育人,学校要形成优良的办学传统、校园文化、校风学风。

一所学校鲜明办学特色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用金钱、物质在短时间内堆砌出来,这些都需要一个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

我国教育今后的发展还要提高质量意识,把主要精力放在推进学校的内涵建设上,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所谓的内涵发展的核心就是要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发展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

谈教育创新

杨东平:我们的“教育身体”还沉浸应试教育的迷雾中难以自拔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虽然我们已经生活在互联网和智能机器人的时代,但是我们的“教育身体”还沉浸在一个世纪以前的科举教育传统之中,在应试教育的迷雾中难以自拔,这个矛盾非常深刻、非常尖锐。

中国完成这种教育的更新比西方更为困难,中国教育有两个西方教育所不具备的因素:一个是1300年历史的科举教育传统,一个是具有70年历史、移植苏联模式的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这正在成为我们走向明天最重要的障碍。

近几年,在中国出现了许多创新型的小规模学校,学校系统的重组或者重建,只能按照互联网文化的方向往去中心化、多样化、分散、共享、自主的方向演变。

刘坚:好的、创新的教育成果需要有三个拒绝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什么是好的、创新的教育成果,我认为需要提出了三个拒绝,第一,就是拒绝应试教育的成果,中国不缺应试教育,中国不缺用纸笔能够表达学生成长的教育,纸笔成果表达之外才是我们所缺乏的;第二,要拒绝单纯以仪器设备为主导的成果,不是不要仪器设备,而是仪器设备要服务于解决教育教学的内涵。第三,拒绝以写书、写文章、发表学术论文为标志的成果,因为我们发现如果这样,成果主要的创造者、主要的持有者就会更多关注于发表文章本身,而不是关注于教育实践的改进。

现在体制内的变革已经达到了天花板,没有空间了,只能依靠体制外的力量来变革现在的教育。教育创新需要核心素养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公益精神滋养。

Mari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