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络科技  技术

斗米赵冰:行业一片叫好,但共享用工仍需谨慎

2020年的“共享用工潮”已经持续一个月了。距离行业首个公开“共享用工”案例发布已经过去将近30天,但讨论的热度仍未消散。

难以复工的中小企业,把员工以共享的模式“分享”出去,一方面减轻自身经济压力,一方面解决用工方的“用工荒”需求。看起来是三方收益的大好事,然而业界有观点指出,共享员工只保证了“效率优先”,难以兼顾可持续发展。

共享用工是伪需求还是新风口?

共享用工的热潮最早从餐饮业爆发。2月3日,盒马鲜生一则通告显示,云海肴,青年餐厅的部分员工将经面试、培训、体检并确认劳务合同后,暂时到盒马鲜生上班。这一消息正式拉开了火热的“共享用工”大幕。

随之而后,数十家企业竞相效仿。

有企业间达成合作的:在山西,暂时无法开业的海天集团部分员工到福喜农牧公司上班;在安徽,世纪金源大饭店的40名员工,到海尔工业园上班,实行计件工资模式。

也有主动出击向社会公开招募的:沃尔玛、生鲜传奇、哈罗单车、联想等公司主动向社会招聘暂时不能回工作地复工的人才,呼吁他们前来上班。

首先,需要给共享员工下定义:员工在与一家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在这家公司或者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的协调安排下,到另外一家公司短期工作。

共享用工既保证了员工收入,又保证了企业用人用工需求,提高复工率,还减轻了供应企业的薪资负担,看上去“很美”。

但是,自“共享用工”出现一个月以来,用工市场关于此话题的关注和争议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市面上有两种主流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共享用工是特殊时期的应急行为,模式不可持续;

第二种观点认为,共享用工是未来趋势,将长期存在,甚至会成为创业风口。

斗米联合创始人、营销副总裁赵冰的观点更偏向前者,他对共享用工持小心谨慎态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共享用工是灵活用工下的生态,却不是真正的共享,因为依然只有一个劳动关系的主体。只不过是短期租借行为。所以说,共享员工是‘非常时期’的‘非常规’业务合作模式,并不是主流合作模式。”赵冰说。

共享用工那么好,以前怎么没听说过?

如果“共享用工”是一种出色的用工模式,为什么过去却没有太大的声量?业界是否存在过“共享用工”的先例?

赵冰说,在长期以往的人力资源实践中,“共享员工”的需求的确出现过。

比如外卖配送和零售行业跨界共享员工的探索。外卖的“周期性”潮汐效应非常明显,冬夏时节,天气越不好,人们爱点外卖。春秋季节,外卖配送人员则出现部分闲置。曾有企业向斗米提出,是否可以将外卖小哥可以与零售、餐饮行业员工在不同时期相互“分享”,一来降低企业成本,二来提高员工收入。

再比如,两家火锅餐饮企业关于共享用工的尝试。据了解,两家火锅企业长期处在用工紧缺的状态,且用人标准、店铺数量、商圈密度都差不多。是否可以“用工共享”呢?

俗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共享员工在实操中往往很难落地。

“两家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往往风格迥异,更别提合同合规、薪资发放、员工保险、工伤赔付、服务标准、员工意愿,需求对接等问题,它们都是横亘在该模式大规模推广中的一座座大山。”赵冰坦言道。

尤其当用工双方存在竞争关系,业务同质化严重,用工波峰波谷相似,又同时长期处于用工饥渴中时,就极难形成匹配。即使形成了匹配,也要注意用工协议上的法律风险。

作为一站式招聘服务平台,斗米在疫情期间联系了上百家服务中的中大型连锁餐饮企业,向亿欧分享了一手资料:

从供应端看,只有大概五分之一左右的餐饮商家愿意短期共享目前待岗歇业的员工,其余大部分餐饮商家均表示目前不太能够接受“共享用工”这一方案,企业的担心主要集中于员工安全,操作的复杂性以及员工流失。

从需求端看,需求方头疼“三高”问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