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科技  未来

号说破天仍难逃传统规律的制约

  在过去很多次线下分享的场合,我都提到过这一点:单就公号(或者什么其它内容渠道上的号)本身,其实质是一个传统行当,并不是什么新,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

  问题在这里,光文本,非要争个新旧,意义不大。关键是,如果我们承认它是传统,我们就要了解传统的规律,从而能更平气地看待公号这个东西。

  本文的主要探讨,就在于两点:1、为什么说公号是传统;2、如何来理解这个传统。

  作为一个商业组织,传统就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内容的生产、和商业变现。

  对于传统而言,生产方式就是今天耳熟能详的PGC:一个机构化运作的团队,频繁地生产内容,满足一大批受众。

  商业变现方式,一般来说是广告或公关之类的营销收入。计价方式通常是按发行量(纸媒)或收视/听率(电视/)来计算。另外还有一部分收入被称为“发行收入”,比如一本杂志卖10块钱。

  无论是生产,还是变现,今天众多的公号,和传统几乎没有任何区别:PGC、按量(访问/粉丝)卖流量、可能会利用公号导流捣鼓点内容收费。

  在移动互联网里,有两个非常流行的:算法分发,以及,社交分发。前者常见于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内容客户端,后者则以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为主。

  这与传统世界里的内容生产合一的特点非常不相同,但很悲哀,这种不同并不是好消息。

  各种平台上的号,唯一可以部分掌握自己可能的,是微信公号。因为它的订户(粉丝)特点很明显。

  订户经由推送而不是社交分发(朋友圈)打开公号内容,这一行为,可以视为公号自身的有效力。

  当下这种行为,即打开率,普遍意义上的日益下滑,这代表着公号自己仅存的一点力,也在日益下滑。

  过去能够控制渠道的传统们,生产与合一,广告收入当然也基本全部归属。

  而今天,主要由渠道/平台掌握,这意味着,广告收入大部分被渠道/平台获取。这一点,我想今日头条和广点通,都不会否认。

  中国所谓的传统数量大致是这样的:约2000种,杂志约1万种。电视大概有5千个频道,大概是3千个频率。传统阵营里数量最庞大的杂志,2014年的时候都没有突破一万种。(以上数据不包括以书代刊的,也不包括书号刊号皆无的所谓非法出版物)

  即便是这样的情况,中国传统并没有让人感觉到数量太少了,有可能感觉正相反。但是,数字世界都是用惊人的计量单位,比如网站有3-4百万个,博客有一亿个,微博有六亿帐号之类。 微信公号的公布是1400万个,但江湖中一般都认定有2000万个。即便9成“死亡”率,也有上百万个内容源。

  当我们觉得一个城市有那么几张都嫌多的时候,商业角度讲,公号是不是也太多了呢?

  当单个公号的内容,对其用户的粘度不高的时候,表现下滑,常自然而然就发生的事。

  彼时网摘这种应用类型非常盛行,我们利用网摘的方式,从当时的流量大站比如新浪比如博客中国,导入了大量的流量。几个月之后,我们的网站全球alexa排名进入前一万。利用网页上的google adsense广告,我们一个月也能进账上千美元广告费。

  这个网站其实并没有什么内容生产力,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一个营销号,内容格调不高,且整体网站并没有什么太强的垂直聚焦。网站对流量大站的依赖非常高,一旦某个链接没有得到流量大站的好,访问就非常可怜。

  日访问100万的网站,首页访问1万其它访问99万,和首页访问99万其它访问1万,价值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其一,单个的收入是有天花板的,或者叫,体量有限。一个笑话是,如果一张今年赚了一个亿,明年想利润翻番怎么办?再办一张。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都是以集团性质出现的原因之一。为了扩张收入,公司很容易会想再办一个。

  其二,内容投入成本上升和营收上升,并不见得一定有关系。到了一定的阶段,内容投入成本提升对营收上升的帮助会很有限。

  而更需要的是,结合第一点,一旦到达天花板,内容投入成本提升,将无法再提升营收。

  公号馒头说的运营者馒头大师,在还没有投入他的历史写作之前,曾写过一篇题为自的蜕壳之困的文章。有鉴于馒头大师作为某著名自人背后的男人,自己后来也做了屡创十万加的自以及多年的传统人身份,这篇文章非常值得一看。

  在新榜前日发出的我撰写的那篇文章中,我提到了有点野心的内容创业者应该考虑APP。——请注意“有点野心的”这个形容词。

  公号这件衣服,其实是一件传统的衣服,而且还是在关键地方缺了老大一块布料的。

  按照我在08年给出的一个简短定义:受众可以广泛且深入参与(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模式)的形式,公号并不能承载“新”的。因为公号的互动性其实很差。

  整个公号平台算一个新,因为对于平台来说,大量的公号是用户创建的。近年来崛起的知乎,老牌的豆瓣,都是新。

  业内对豆瓣的评价大致是“一个慢公司”,并在移动互联网初起时有些战术错误。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豆瓣至今有其顽强的生命力。

  甚至更古老的BBS,都是新范畴。很多BBS衰落了。而BBS的衰落,是BBS这种样式,并不是互动的衰落。我们依然会看到,有一些在茁壮成长,比如“铁血社区”。

  微信对普通人最“刚”的需求是通讯(社交),而不是阅读。从目前来看,人们并没有替代微信去通讯社交的工具,但要替代阅读,选择未必少。

  加强自有项目的互动性,本身会和社交工具的频繁通讯,形成一定意义上的冲突。

  用提升内容品质的方式,来解决用户粘度,这个方法我个人并不觉得有多靠谱,甚至有些大而无当。

  因为所谓内容品质,其好坏,是用户主观认定的。一篇财章讲深了,各种术语、指标眼花缭乱,品质是不错,但用户怕是....看不懂。

  他们可能帮你在社交圈里转发以显示自己的品位,但其实他们并没有阅读完成率。当大部分的内容都没有阅读完成的时候,这些用户其实粘度同样很低。

  UGC能形成一定意义上的用户互动网络,由此而起的粘度,比单纯的我写你看,高得多。

  我当年与人合伙创业的那个网站,后来还活了好几年,虽然我自己已转投另外一个公司,半年后赴港念书。

  依靠从其它站点导入的流量,并加载DSP的广告,这个一个人(我那位朋友)的网站,似乎还有些不错的收入。

  我并不是说这两个是多么成功的案例,我只是想告诉各位,app难,但也不是难于登青山。

  在新榜那篇文章里,我提到的毒物APP(这是一个相当男性化的导购APP),根据监测,iOS生态中,从15年12月至今,总装机130万,当下每天能吸引新装机量2000左右,应该是自然增长。

  IT桔子的监测显示,毒物在2016年3月有一轮星河互联给到的轮融资,规模在几百万人民币,估值不详。

  很难讲毒物在APP推广上能花多么巨大的投入。要说APP难APP贵,是实情。但你要说难出天际贵到离谱,怕也是不成立。

  同样是IT桔子的信息,毒舌则获投更多一点。2015年10月,获投几百万轮,16年7月,获投千万规模的A轮,领头方是贝塔斯曼,估值3个亿。

  毒舌在6月份的iOS装机(同样是监测)达到6万,比5月份增长50%。内容创业圈里的人都知道一桩众所周知的事件。

  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与设计学院,天奇创投管理合伙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