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科技  技术

健康上网过一个充实快乐祥和的寒假 青权微评

  年关将近,寒假到来,孩子们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少不了刷刷手机、玩玩游戏、上网冲浪。虚拟世界,充满新奇,假期也是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高发期。根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有9.9%的未成年人节假日日均上网在5小时以上。因此,学校不能放任不管,家长不能掉以轻心,社会各方必须协同发力,让孩子们的“云寒假”更清朗。

  培养学生假期管理意识。未成年人假期沉迷网络,往往是因为自由时间突然增多,并且缺少了学校和老师面面俱到的监督管理,家长又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们一下子不适应,从而将大量时间花在网络上造成的。因此,学校要引导学生合理制定假期计划,科学布置假期作业,适当增加实践性作业内容,引导学生分担家务劳动、锻炼健康体魄、培养广泛兴趣。家长要了解孩子在假期中的学习安排,注重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发挥孩子的自主性,科学安排每天的学习和生活,培养孩子坚持规律的生活作息。社区要用好党群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凝聚作用,吸引辖区内的未成年人自愿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重视家庭亲情陪伴作用。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很多情况是由于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关注,体会不到家的温暖,转而到网上寻找慰藉。因此,家长不管工作多忙,寒假也要想方设法地挤出时间陪陪孩子,多在心理和情感上给予关心支持,多用倾听商讨的方式解决上网争议。要主动做孩子的“玩伴”,与孩子打成一片,利用假期多带孩子走出家门,积极参加体育、文艺、社交、户外等活动,还可以让孩子体验写春联、贴福字、剪窗花等民俗活动,在热闹的过年氛围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报告》显示,是否与父母共同生活,也显著影响未成年网民的网络依赖程度,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网民中,认为自己非常依赖或比较依赖互联网的比例为16.2%,而与父母中的某一方或其他亲属生活的未成年网民中,这个比例分别为22.4%和21.3%。因此,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的家长更要利用难得的春节亲子时光,敞开彼此心扉,多一些暖心的交流互动,用高质量的陪伴促进亲密关系的建立,让孩子的寒假生活“有滋有味”。

  当好孩子健康上网的榜样。好父母才能成就好孩子。《报告》显示,在家长经常玩或看短视频的家庭中,未成年人节假日上网5小时以上的比例,分别比家长不经常玩或看短视频的家庭高8.5个百分点。相比于“言传”,父母的“身教”更有助于约束孩子的上网行为。如果成天“自我陶醉”在网络中,对孩子的教育就很难有说服力。因此,面对网络的强大,家长首先要净化自己的网络行为,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自觉网络负能量。学校和相关部门也应当行动起来,深化家庭教育指导实效,利用寒假开设社区“工作坊”、“家长课堂”,开展教育指导活动,推广优秀家庭教育经验,改善家庭教育水平和能力。此外,《报告》显示有26.8%的家长表示对互联网懂得不多,7.4%的家长表示自己不会上网。在“后喻时代”,青少年在数字技术、网络文化、网络消费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父母应放平姿态,利用寒假和孩子开展“交互式学习”,共同认识网络新事物、共同学习网上新知识、共同探讨网络新风险,以网络作为亲子活动的共同空间和纽带,开发网络的正向工具性使用功能,避免娱乐性使用沉迷。

  强化网络防沉迷措施。目前,各大网络平台普遍上线了“青少年模式”,主流游戏平台全部落实实名认证,对减少青少年假期网络依赖有一定作用,但仍然存在技术漏洞多、作用发挥有限等突出问题。《报告》中关于“青少年模式”的用户评价,33.6%的未成年人表示使用体验一般,10.5%明确表示不满意,40.1%的家长和46.2%的教师认为效果一般或不太有效。数据还反映,有31.9%的未成年网民使用家长账号玩过游戏。这就需要监管部门进一步聚焦寒假未成年人使用频率高的短视频直播、社交、学习类APP、网络游戏、电商等平台,督促其进一步落实未成年人保护责任,认真排查自身产品服务,做优做好“青少年模式”,集中查处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戏账号租售服务、教授未成年人破解防沉迷系统等信息内容,不断提高治理的精准性、有效性。

  互联网是广大青少年假期学习知识、拓展视野、休闲娱乐、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让我们携起手来,做网络安全的守护者,让孩子们都能度过一个健康、充实的寒假,在新春的脚步声中收获快乐、收获成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