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科技  未来

获批西安成为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后第四个“双中心”!

  这是关乎陕西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诸多代表、委员就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点问题进行提案,并对热点问题建言献策。

  与此同时,一年一度的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天上午召开的陕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亮相。

  目前官方并未公布2023年陕西政府工作报告的全文,而在媒体报道中透露的部分内容,如“双中心”获批、GDP预估数据出台等信息已经非常重磅。

  科技创新正在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竞争的重要赛道,这其中,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国家级科技平台的创建,则是城市走向世界创新高地的重要战略布局。

  去年11月中旬,陕西官方新闻发布会上披露“科学高效配置创新资源,筹建、部署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统筹建设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创建方案已上报国家。”

  这也意味着,西安在多个城市都在积极争取申建第五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第六个科技创新中心的竞争中,争得了先机。

  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核心力量,对高层次人才和重大科研项目具有强大的虹吸效应,对所在区域和城市的创新发展意义非凡。

  根据官方的定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非特指某一区域,而是指其所在城市正在形成科学高地的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概念,需要依托先进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建设、重大技术研发和前沿性研究。

  何为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公布,在空间布局部分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21年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公布,其中包括“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彼时,我们在参照合肥等城市方案上报到获批的时间后,认为陕西同样选择卡在年底通过发布会对外透露,显然是在释放积极信号。

  2023年陕西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陕西坚持以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放大秦创原效能,全省75所高校院所实施改革试点,3.8万项科技成果单列管理,3449项成果实施转化。

  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超过40%,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家,总数达到162家。

  国家超算西安中心一期建成投用,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获批建设。

  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实施,全年新增退税减税降费1050亿元,普惠小微余额增长27.4%,实有市场主体数量增长8.7%,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134户、居全国第8位。

  本次官宣,也意味着西安不仅成为第五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第六个科技创新中心,同时也是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第四个“双中心”城市/地区。

  根据此前官方发布的建设目标显示,去年2月发布的《西安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中提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取更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西安,打造多类型、多层次、协作支撑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并表示将建成运行国家超算(西安)中心,推动建成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优先布局建设先进阿秒光源、电磁驱动聚变项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西安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丝路科创中心,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迈入全球高水平创新型城市行列,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节点。

  围绕科技自立自强,系统整合和优化配置资源,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强化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有力支撑陕西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国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

  而在去年11月的发布会上,也表示会依托中科院西安科学园、西部创新港等,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区、全链协同创新示范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中心。

  如今,“双中心”获批,我们也尤为期待在“顶层设计”加持下,西安乃至陕西,能否争取更多资源落地,加速两大国家级中心的建设。

  对此,2023年陕西政府工作报告中表态,未来五年,陕西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8%,企业创新能力和主体地位明显提升,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2017年陕西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473.45亿元,首次突破2万亿大关。2021年则是差一点突破3万亿,达到29800.98亿元,在全国排位由2017年的第15位前移到第14位。

  2023年陕西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是本届政府收官之年。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以及疫情多轮冲击,陕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各项工作难中求成,经济运行实现逐季回稳、稳中有进,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9.3%,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报告指出,陕西2023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6.5%和7.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具体数值方面,五年来,陕西省生产总值跃上新台阶,预计将超过3.2万亿元,较2017年净增1万亿元以上,人均GDP超过8万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工业增加值达到3311亿元和1.3万亿元,分别较五年前增加65%和57.9%;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19万人;物价水平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

  五年陕西省新增产值超百亿工业企业20户,半导体产业规模达到1700亿元、居全国第4位,光伏制造业产值近千亿元,汽车产量从61万辆增加到130万辆。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近两年总产值平均增速达到13%,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3%、9.8%。

  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显著提升。

  区域城乡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能源综合保障能力达到6.8亿吨标准煤,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经济年均增长6%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

  重点项目方面,2023年,陕西将坚持大抓高质量项目导向,开展高质量项目建设成效评价,紧盯国家鼓励和关注的重点领域,加强项目谋划储备,狠抓建设项目进度效率,建立和完善项目谋划、储备、开工、投产“四张清单”滚动更新机制,加大专项债券发行规模、提高使用效能,全年安排省级重点项目640个,年度计划投资4804亿元,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

  新开工西安奕斯伟产业基地扩产等5个百亿级项目,建成隆基绿能泾河新城光伏产业园等3个百亿级项目,工业投资增长10%左右。

  陕西将推进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和西延、西十、西渝高铁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年内开工延榆鄂高铁,加快引汉济渭、东庄水利枢纽、榆林黄河引水等水利工程建设,确保国家超算西安中心二期项目交付使用。

  运用投行思维、链式思维、闭环思维抓招商引资,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和涉秦岭区域省份合作,围绕重点产业链精准开展境外招商,按照先进适用标准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全年引进内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2%和10%左右。

  以链长制为抓手,以链群结合为路径,聚焦重点产业链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链主”企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前瞻布局生命健康、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加快西安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光伏装备,宝鸡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步伐,支持西安、汉中加快构建西汉蓉航空产业带,支持榆林建设氢能产业示范区。

  教育方面,2023年,陕西将扎实落实“双减”要求,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

  强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发展,优化职业教育定位,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健全组织领导体系、技术攻关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力争再培育一批高校、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范围。发挥高校创业孵化基地作用,构建环大学创新经济圈,提高成果就地转化水平。

  区域发展方面,2023年,陕西推动区域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严格落实“三区三线”,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各类空间布局,加强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监管体系,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推动关中地区科技赋能创新升级,引导西安非核心功能疏解转移,构建规划协同、产业合作、设施共建、服务共享、政策联动的融合发展机制。

  推动陕北地区能源转型升级,拓展煤油气盐多元综合循环利用途径,加快榆林能源创新示范区和延安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建设,支持榆林、延安高质量协同发展。

  推动陕南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升级,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毛绒制品等消费品制造业和文旅康养产业,支持商洛加快建设生态康养之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