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资讯  热点

网络传播对国家主权的挑战以及对策的思考

  全球化,特别是网络传播的跨国性,威胁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安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国家对信息传播的垄断权力受到限制,对内的最高性以及对外的独立性呈现相对化的趋势。某些网络霸权国家利用这一媒介,对外强行输出意识形态,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传播秩序已经成为网络弱势国家所面对的共同课题。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奥巴马政府公布了美国网络评估安全报告,并将宣布专门设立一个职位,负责统管美国网络安全事务。 [1]

  全球化,特别是网络传播的跨国性,威胁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安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国家对信息传播的垄断权力受到限制,对内的最高性以及对外的独立性呈现相对化的趋势。某些网络霸权国家利用这一媒介,对外强行输出意识形态,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传播秩序已经成为网络弱势国家所面对的共同课题。

  这些使得笔者将注意力集中到网络传播以及一系列问题上来,该文将用传播学、国际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视角来分析网络传播与国家主权的互动关系,借此提出些对策建议,以使得网络传播对国家主权的挑战降到最低程度。最后结语部分笔者将指出网络传播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的积极意义,辨证地看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有挑战又有机遇。

  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前国防部长助理约瑟夫·奈( Joseph S.Nye )提出了“软权力”这一概念,意为“影响别人选择的能力,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 [2] 如今这一概念被广泛的运用,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报告都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便用“ smart power ”(巧实力) [3] 来处理对外关系,而巧实力便是综合运用硬权力和软权力。

  而网络传播力便是“软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它的重要性将会更加凸显,成为国家权力的无形力量。谁掌握了网络权力,谁就可以通过设置议程,获取话语权,对他国施加影响,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制造同意”,实现同化。 [4]

  我们必须搞清楚网络传播与国家主权之间是如何互动的,那首先需要对网络传播的一些特征进行再阐释。而这些特征对于国家主权的挑战又是直接的,把握住这些网络传播的特征,有利于我们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帝国并不建立地域权力中心,也不依赖固定的边界和障碍”, [5] 网络的无国界性使得“帝国”里没有一个权力中心,传播秩序呈现出无政府状态,这与现实中的国际关系如出一辙。信息流动一旦跨出国界,那这网络传播便具有全球传播的性质属性。对于信息的流动,谁也不能完全控制。

  信源的传播者即是传播主体,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已经不再是唯一的传播主体, NGO 、跨国公司、个人、甚至黑客皆成为了传播主体。基地恐怖组织便利用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全球性这些特征来遥控指使各地的,带来了世界的恐慌。我们称其为“网络恐怖主义”。而这些传播主体也会转化为信息的受者,网络传播中的主体与信源的受者是相互转化的,这便是网络传播的双向性。

  正因为技术上的差异,传播主体之间往往存在“数字鸿沟”,知识结构经济差异等原因使得受者对某些文本的解读存在误解。虽然表面上他们的地位是对等的,但拥有技术优势或知识的国家集团个人往往具有“网络权力”。 比如眼下古巴所有 MSN 即时通讯账号都处于离线状态,因为美国微软公司切断了连接古巴的 MSN 网络服务端口。遭遇同样对待的还有叙利亚、伊朗、苏丹和朝鲜。无论如何,国家作为重要的传播主体的地位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上文提到网络传播秩序的无政府性,可它的运行和发展必定遵循着一定的客观法则,传播主体的自利原则以及理性行为原则便是人们所共知的两个基本法则。

  利益是一个内容较为宽泛含义丰富的概念,一般讲来,凡是满足人的物质或精神需要的东西都可成为“利益”,这是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的看法。

  国家、 NGO 、媒体集团、个人等,他们行为方式总是围绕着利益而展开的。我们的外交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一个安定的国际环境,所以说传递给外界的信息便是“和谐世界 ”“睦邻、安邻、富邻”“求同存异”等等,而另一些国家为了走单极化,充当世界,它便利用网络这一媒介对外强行输出意识形态,从而达到“不战而胜”。默多克这样的传媒大鳄,他们无非追求的是利润,这里必须强调一点的是他们本身是无法保持独立性的,跨国公司以及传媒帝国集团或多或少服务于本国的战略利益。微软之所以切断古巴等国 MSN 网络服务端口是为了遵守美国政府制裁措施中关于禁止向被制裁国提供和出口软件的规定。禁令解除之前,微软是不会与这些国家进行生意往来。 [6] 后现代的国际关系理论否定目前占支配地位的国际关系理论范式对错综复杂的国际事务采取的实证和经验的认识,理由是,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实验,人作为行为体也不同于化学元素或物理颗粒,人有思想、观念、价值等,无法脱离社会,而后者却可以保持独立不变。 [7]

  虽然自利原则是普遍存在的规则,但它总是隐藏很深。在现实社会,尤其是国际中,没有什么传播主体敢明目张胆地说自己追求的是一己之利,他们倾向于标榜自己是道德和正义的化身,“披着羊皮的狼”。某些网络强势国家惯用这一伎俩,发展中国家应该予以警惕。苏联解体、乌克兰的“颜色”,这与西方国家利用媒体“和平演变”有关。

  所谓理性行为,即怎样做才能用最小的成本获得利益最大化,不过还要合理评估获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当成本大于获益时,传播主体就会自动放弃,转而采取其他措施;当获益远远大于成本时,主体便会继续推行这个政策。

  至于网络传播主体的理性行为,大凡信源的提供过滤皆是传播主体理性行为的结果,即使是黑客这些特殊的传播主体,他们也是在综合考虑各种策略后所作出的理性行为。至于传播信息的效果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带来的是混乱还是和平,他们可能不会顾及当事国的利益。或许非理性的结果也是他们乐意见到的,比如集团通过网络煽动以及对自由等西方的传播。

  总之,传播主体只要将信源传播出去,他们的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给被传播者带来的是混乱还是秩序,他们不去观照。事实上,各国对于网络入境信息可以通过把关的方式,过滤掉不利于自己的消息,但这种方式得不偿失。因为信息的全球流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客观事实。

  网络的出现使“地球村”成为事实,全球各国各角落的网民足不出户,便可以知晓别国瞬间所发生的大事件。在这个地球村里,“村民们”每个人都可以发布消息或对某事的看法。网络传播的全球性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得以提高。

  信息的公开透明,使人置身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的信息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网络传播大大拓展了人们选择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内容和范围,真正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各种信息和不同文化通过互联网交流、沟通、对话、碰撞、互相融合和取长补短,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多元整合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当然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也有可能出现。

  网络传播的全球性、开放性这些特征有可能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数字鸿沟进一步拉大,为发达国家推行网络霸权主义文化殖义搭建一个绝好的平台。

  借用尼葛洛庞帝的一句话来描述网络对社会涵盖之广和影响之深,即“计算机不再是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活”。

  网络虚拟不是虚假作假,而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把现实生活的真实图景 “ 搬 ” 到了互联网上,在网上创造了一个既虚拟又实在的 “ 拟态环境 ” ,如虚拟会议、虚拟课堂、虚拟经济、虚拟社区、虚拟游戏等等,使得人们生活的现实看起来像一个近似梦幻的场景,而这种虚拟生活恰恰又是人们真实生活中的反映。

  人们在这个“拟态环境”里,可以自由的发表观点和意见,这是由匿名性决定的。甚至用最为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观点,比如法国总统萨科奇接见,中国一些网民便号召去,损害了国家形象。

  一些人利用网络的虚拟环境来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借此宣泄某些极端民族思想。网民对网络 “ 虚拟的现实 ” 和 “ 真实的现实 ” 分辨不清,而产生种种不良后果。

  法国思想家博丹( Jean Bodin )在《论共和国六书》中最早提出“国家主权”这个概念,《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使国家主权制度化,根据规定,独立的民族国家对内享有最高统治权,对外享有完全独立自主权。但是,全球化的到来,特别是裹挟而来的具有普适的价值观,逐渐影响乃至冲击到国家主权的完全自主和完全独立。质疑国家主权的学说一浪高过一浪,层出不穷,比如主权让渡说、主权弱化说、主权过时论等等。

  而利用网络传播所谓的普适价值,制造同意,以使得同化,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便成为某些国家既定战略。

  因为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所以笔者试图借用国际学中的层次分析法并适当结合上文阐述过的网络传播的特征,从四个层次即国际体系、单元之间(国与国)、国际组织( NGO )与国家、公民与国家来阐述传播主体利用网络传播对国家主权的挑战。

  一、从国际体系来看,网络传播的无政府性使得互联网上没有真正的权力中心,国际从地缘空间、外太空扩展到无形的网络空间,网络空间因此成为新的国际争夺的对象和角斗场之一。

  国家主权的范围从领海领空外延到“信息边疆”。对信息边疆的控制也将会是国家主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传播的全球性、信息的全球流动削弱了主权国家对信息的控制能力,国家的内政外交透明公开化,接受世人的监督。国家主权呈现不断相对化的趋势。

  网络传播的全球性、开放性这些特征有可能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数字鸿沟进一步拉大,为发达国家利用因特网这一平台向全球推行意识形态。为其网络霸权提供一个绝好的机会,使发展中国家的决策成本递增。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将会左右国家经济发展、命脉、军力强弱的关键因素。正因为如此,所以说奥巴马政府专门设立“网络沙皇”来掌管美国网络安全事务。中国也提出加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信息化步伐,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所展现的通讯车辆方队便是这种变化的明证。

  由于国情和具体情况不同,各个国家对网络传播的态度是不同的。一个国家的主权受到挑战的程度不但取决于社会制度,还取决于其他种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等等。

  数字鸿沟的进一步拉大,发达国家往往凭借网络技术优势,向弱势的目标国的民众输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的国家倾向于对网络入境和出境信息严格管制,过滤掉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但发达国家则经常以此为借口,与目标国同化的受众一道对目标国施加压力,以使其不断放松对网络的管制。

  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设置议程,制造同意,以实现全球同化。国际制度国际规范对于主权国家有一定的约束力,而这些规则皆是由发达国家制定,他们拥有线 之后,美国成立了“全球宣传办公室”,将反恐作为第一要务,凭借自身的实力,特别是利用网络等媒体,对信息进行控制,将“反恐”深入人心,从而许多国家加入到了“反恐”统一战线,获得全球范围内的“制造同意”。全世界各国跟着美国后面反恐,不亦乐乎。

  的国家往往只能发出一种声音,而某些以“自由”之居的国家也遇到了老大难问题,主要是面对国内的利益集团以及其所控制的媒体航母的挑战。犹太人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他们掌握着美国的经济命脉以及新闻媒体。

  NGO 就是公民社会的力量,把社会上的公民组织起来,发挥对公共事务的影响力。 NGO 因为其的经费不是政府拨款,而是由私人集团赞助,往往因为某个问题或议题而集合起来。国内的 NGO 仍然摆脱不了政府的控制,而世界有影响力的 NGO 却可以对某国施加压力,以使其改弦更张。比如 1985 年 绿色和平组织的彩虹勇士号航向太平洋法国核试验,在奥克兰市港口补给时遭到法国特工袭击而沉没, 并且导致一人丧生。这加强了新西兰反对核武器信念,新西兰总理在一次电视节目中说“ 在精神上,核武器是毫无能力的” 。但这次事件随即导致了新西兰与法国的关系迅速降温。

  NGO 的成员分布在世界各地,是什么让他们可以协同作战传递信息呢?唯有网络,网络使他们能够紧密连接在一起。他们聚集在一起是因为共同的理想,这种理想又是相当超然的。一定意义上讲, NGO 成员具有超国民性,他们对主权国家的认同逐渐降低,而忠诚于新的认同,即“全球认同”。这些无疑与传统的主权国家的认同构成了威胁。或者讲:在他们眼里,国家已经不存在了!

  上面提到的 NGO 以及网络霸权国家利用网络向目标国受众输出价值观、自由等等,个人对信息的解构以及文本解读能力至关重要。网民的层次化,知识结构的不同,没有判断精神的人往往“拿”得不亦乐乎,反而忘却了自己原来不适合。

  全球普适性意识形态价值观的传播,对本国新闻控制或其他社会问题的不满,容易使个人对本国的忠诚度降低,转而对外来的奉为至理。这便是权威转移。

  全球化的到来,也带来了一些需要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荒漠化等非传统安全因素。主权国家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无力,促使一些人跨洲区域汇聚在一起,单个人没有什么作用,可汇聚到一起则无疑对主权国家有一定的压力。

  作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也面对着网络传播对主权的挑战。可挑战总是和战胜挑战的条件一同存在,笔者提供些对策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

  按照建构主义学派的代表温特的观点,网络传播的无政府性不是先验给定的,而是可以重构的。国与国的互动可以改变传播的无政府状态,关键是形成规范,制定并且完善国际制度。

  20 世纪70 年代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呼声很高,这也推动了不结盟运动首次倡议“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 NewWorld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Order )。然而,从现实来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分布的不平衡,占信息主导地位的大国无法与落后国家在建立“国际信息秩序”达成共识。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信息共享”、反对“网络霸权主义”、维护国家主权的呼声就更加强烈。

  中国要推动全球化时代网络安全的国际体制的建立和实施,通过有关信息安全的国际规范和国际制度的制定来限制全球信息超级大国对自己的可能伤害。欧盟国家也对美国这个网络霸权国家有所顾虑。联合欧盟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出自己对国际传播秩序的设想,一定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为最终可以构建平等公正互利的国际传播秩序而努力!

  依法加强信息防御工作,既是抗击网络霸权,也是防止计算机犯罪的有效途径。发展中国家要加快信息防御法制化的步伐。对于发生的针对国内网络的攻击行为,基本上还有法可循,但对于跨国攻击,如外国的黑客对中国网站进行袭击,却缺少有效制裁。在这方面,我们也要制定相应法规,不过可能非常麻烦。

  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法律以及有效防止有害信息通过网络传播的管理机制,制定通过信息网络实现政务公开和拓宽公民参政议政的法律规范,确保公民的知情权与参政权。

  网络技术的更新速度极快,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和经验。信息技术既不能依赖,也不能排斥, 加快网络安全的技术开发和研究。

  提升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信息安全,维护国家的信息主权,拉动国民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传播学有个“把关人”的理论,把关人要掌握传播学的一般知识,站在网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于网络入境信息,要松弛有度,允许适当负面消息的流入,这样有利于克服网民的逆反心理,增强免疫力。广大的网民要提高网络能力,特别是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的能力。要普及网络法律教育,使用户认识到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当前网络的发展已经无法阻挡,谁也不能置身事外。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只能参与其中,迎接挑战,才能争取有利于自己的游戏规则的制定。对于网络传播而来的文化渗透、网络霸权,如何维护国家的主权完整,并抓住网络发展的机遇,增强综合国力,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更是我们面对的一个严峻课题。

  危机,一是“危”,即危险挑战;二是“机”,即机会机遇。这个词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先贤老子的“祸福相依”的观点。任何事物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网络传播也如此。面对网络传播对国家主权的挑战这一事实,我们不能畏首畏尾落荒而逃,而应该趋利避害化险为夷。

  事实上,网络传播也有维护国家主权的一面,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对外宣传,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二、传播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碰撞以产生广泛共识,增信释疑;三、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龙头产业,IT 发挥了主导作用。电子商务以及信息服务行业方兴未艾。我们需要的是战胜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抓住信息化这一历史机遇,将原来错过的发展机会全补回来。

  本文限于篇幅,不能对一些问题展开,比如国家对网络控制的限度,既要让公民有话说出来,又不至于危害,边界在哪里,笔者认为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4 、“制造同意”“同化”,详见李希光周庆安:《软力量与全球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