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资讯  热点

上博70周年丨“爱上博物馆”20集微纪录片:讲述博物馆与大都市的故事

  近些年,博物馆的功能和价值在不断拓展,从关注文物的稀缺和历史,转向重视“人”的感受与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博物馆的力量也日趋强大。

  目前,上海已有158家博物馆,平均每15.7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正在实施以上海博物馆为主体的“大博物馆计划”。上海博物馆推出“何以中国”文物考古系列、“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大展,市民在上博既可以共享到全国的优质博物馆资源,感受中国深厚的历史积淀,还可以与全世界的文物艺术品对话,逛博物馆已成为市民新的生活方式。

  2022年12月21日,是上海博物馆建馆70周年的日子。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是全国首批一级博物馆,首批8家“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据统计,建馆70年来,上博已接待观众逾5000万人次。近20年来,推出公众讲座逾1400场、各类活动逾8000场。

  70年来,上博与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经历了怎样的融合与互动?博物馆在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上博这个文化地标,在展现城市文化积淀、打响城市文化品牌、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方面又有怎样的作为?

  在上海博物馆建馆70周年之际,上海博物馆联合澎湃新闻推出“爱上博物馆”特别策划,试图通过调研与采访,解析博物馆与城市的关系,探寻博物馆与城市之间如何相互滋养、彼此点亮。

  近日,澎湃新闻“爱上博物馆”项目组围绕上博的朋友圈展开近40场对谈,拍摄制作20集微纪录片,试图从“博物馆与大都市”、“博物馆与都市人”的角度,剖析博物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在微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我们采访了历史、文旅、外交、考古、文博、经济、规划设计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试图从多元视角出发,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去探寻博物馆与大都市的关系。在采访和调研中,我们看到了博物馆对城市精神、城市文旅、海派文化、城市考古、国际交流、国家宝藏的保护与传承,以及城市未来规划等方方面面的影响。

  一座数字化的未来博物馆应该如何建?博物馆文创该如何与城市文旅资源深度融合?一座包容开放的博物馆长成什么样子?在围绕上博朋友圈的深度交流中,我们看到了一座未来博物馆该有的模样,也收获了一些关于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建议。

  在微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我们采访了文博爱好者家庭、书画爱好者、讲座爱好者、志愿者讲解员、艺术家等在上博找到精神追求和获得创作灵感的都市人,我们还走进了中学校园、大学课堂以及文博专业学子的生活,看到了博物馆教育在学校德育教育、专业教育以及一个人职业选择中的影响。

  在对手语老师和特殊学校校长的采访中,我们看到,在上海,有一群来自博物馆和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者为开启听障、视障孩子的“博物馆探索之旅”正在做探索与尝试。

  在与外国友人的对谈中,我们发现,上博举办的各种主题展览,还是外国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真正读懂中国的重要媒介。

  “对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来说,上海博物馆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澎湃新闻“爱上博物馆”项目组首先要解答的问题。

  从最直观的角度看,可以说,上博是一座巨型的国家宝藏库,目前,上博拥有馆藏文物逾102万件,珍贵文物14万余件,包含青铜、陶瓷、绘画、书法等32个门类。

  上海也是一个考古遗址富集地,目前发现考古遗址40多处,时间横跨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好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青浦青龙镇遗址考古发掘对认识海上丝绸之路的整体布局及文化性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两个考古发掘成果分别被评为2006年和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6000多年前的崧泽文化开启了上海地区古文明的序幕,4000多年前的福泉山遗址闪耀着东方文明的曙光。

  正如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熊月之所言:“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座城市的信息库,不同时代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其所收藏的文物展现出来,这种具象方式比历史文献更能刺激人的想象。”

  熊月之认为,这些年来,上博在影响着上海市民的文化。无论是在重要的时间节点还是历史时刻,上博都会有意识地举办相关展览,文物成为历史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载体。

  2022年上博举办的“宅兹中国”特展,表面上呈现的是中国上古时期夏商周的信息,实际是希望人们可以从中思考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而“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则是反映了长三角地区的历史脉络。

  在熊月之看来,上博与那些地下发掘文物丰富的博物馆相比,更有开放意识。受地理因素影响,上海并不是一个“自产”文物的大城市,而之所以今天在收藏和展览等方面走在全国博物馆前列,都是后天努力的结果,是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在其中起了作用。

  上海市社联主席王战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他认为,博物馆和文博事业起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教化作用,特别是对上海城市中的人来说,参观博物馆让人们有个逐渐变得“儒雅”的过程,在精神层面上得以提升。

  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图书馆馆长潘守永则认为,博物馆已进入4.0时代。博物馆1.0时代是让大家看展,2.0时代是在美的环境中看展,3.0时代是在看展的同时还能有所交流,4.0时代则是满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感官需求及精神需求。有研究博物馆和艺术疗愈的学者则认为,博物馆也正在发挥精神治疗的功能。

  王战认为,上博和上海共同的精神文化内核在于“包容创新”。在创新方面,他建议上博可以再向前一步,比如通过数字技术等打造“数字上博”,将一部分展览放到线上,让更多人有机会在家就能逛博物馆,激发他们未来到线下逛上博的兴趣。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和中文系教授王晓明则表示,博物馆并没有能力直接改变现实,但博物馆可以呈现可信的资讯,帮助上海的本地人记住故乡和过去,帮助外来的新上海人了解上海的城市历史。一个人只有很了解一座城市以后,才可能真正喜欢上这座城市。

  2021年9月,上海博物馆在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特展,韩国观众在小克鼎前驻足观看(图片来源: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博物馆不单单是都市人的第二课堂,它还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明高度和对外形象。70年来,上博在国际交流方面也一直走在前列。

  上海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原副巡视员孙为民在负责大型外交活动工作时,见证了上博参与的一系列重大国际交流活动。在孙为民看来,因为上博的文物收藏不仅种类多,而且质量上乘,非常适合在对外交流中作展品或礼品,且大受欢迎。上博是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不仅承载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也承载了中国人民对外的友好情谊。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20多年前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到在中国博物馆里看不到外国展品,更看不到世界。他说:“上博率先做出了改变,它想出来一个办法,向世界一流博物馆借展品搞展览,这样的展览都是世界一流的。”

  建馆70年来,上博举办特展269场。赴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70余座城市,举办或参与了150余项展览。引进海外28个国家、105个城市、超过182家文物机构的古代和现代艺术藏品进行展览。

  2023年1月17日即将举办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就是上博重磅引进的一个特展。波提切利、拉斐尔、提香、戈塞特、塞尚、马奈、莫奈以及梵高等欧洲艺术巨匠的52件油画作品将“组团”来到上海。上博成为英国国家美术馆亚洲巡展的首站,也是中国唯一的合作伙伴。

  2020年初至今,尽管有疫情影响,但上博的国际合作展览并未中断,不论数量和质量都基本保持着一贯水准。据统计,2021年,上博送出去的出境展有4项,占全国文博机构出境展总数的三分之一;2022年,上博送出去的出境展主要包括赴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主办“上博藏竹刻艺术展”,赴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参展“漆,髹饰亚洲”特展等。

  葛剑雄以上博举办过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为例,他说,上海的观众能够看到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流的展品,甚至很多外地的朋友都跑来看。这些展览不仅要满足上海居民的需求,还要满足到上海来的外国常住人口和外国游客的需求。

  此外,上博还在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2019年末,上博举办了“一带一路”博物馆管理高级研修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博物馆高级管理人员参加培训班,活动为未来进一步探索国际视野下博物馆在管理、研究、文物保护、展览、交流和公众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文物交流智库编制的《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或许是上博在国际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注脚。2021年,上博在“海外综合影响力”榜单中位列第二,仅次于故宫博物院,各项指标维持明显优势,持续扩大了中国博物馆的海外影响。

  提到博物馆,文旅和文创是不可回避的一个角度。近几年,博物馆文创作为人们“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最好方式,备受追捧。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种类超过12.4万种,实际收入超11亿元。

  潘守永认为,文创产品是在博物馆展品、展览之外,创造出的第三种东西,彰显了博物馆的力量。“文创产品的研发,是把博物馆藏品、展览背后的符号或技术提炼出来,比如根据藏品的符号要素制成领带图案、做成玉器首饰,又或者将釉里红技术应用在杯子的设计中等。这种研发能力已经渗透在都市时尚消费之中。”

  上博从事文创产品的研发和销售是比较早的,1985年上博艺术文创部门从仅出售展览书籍和复仿制品的“小卖部”起步,到1996年初,上博人民广场的新馆开放,上博文创部门开始设有研发团队,集中力量开发自己的原创产品,直至上博文化创意中心成立,寻求更好地与社会力量的合作。上博文创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史。截至目前,上博开发的文创产品已有1.1万多种。

  上博文创有个突出特点,就是有很多高端复制品。在中国所有博物馆中,仅上博一家还在延续珂罗版这项古老的书画复制技艺,珂罗版又被称作玻璃板印刷,光绪初年传入中国,距今已有150年的历史,已被列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上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董其昌书画大展期间,上博组织了珂罗版印刷体验活动,活动门票被秒杀,还有人专程从沈阳飞到上海来现场体验。

  上博在举办“宅兹中国”展览的同时,基于对展品“商鞅方升”的图案、刻度、铭文、纹饰元素的提取,融入时尚、生活素材,推出的表情包、服饰、帆布包、雨伞等文创新品,也深受年轻人喜爱。在2017年上博举办“大英博物馆藏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特展的三个月,相关文创产品销售额达到1700万元。

  在潘守永看来,上博文创在设计规划上有引领,文创商店的布局也很有特色,与潮牌店相比毫不逊色。据了解,目前文创的消费者年龄更多集中在16—30岁,最受欢迎的文创产品价格一般在100元到200元之间。年轻人在消费文创产品时,并不总是注重它的实用性。

  针对Z世代消费者,上博开发出数字藏品平台。平台上线之际,正式发售了首批三个系列的数字藏品,分别是:行星Galaxy徽章、上海Meta少年、宅兹中国,丰富历史文物带来的时代感与当代新潮流数字藏品相碰撞,带来了别样的文化新体验。

  此外,基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每次特展,上博都会配合推出特色咖啡和点心,形成了特色“文化下午茶”系列产品,深受参展观众追捧。如何将文创做出新意,做出文化内涵是目前国内博物馆文创面临的共性问题。

  潘守永表示,博物馆发展文创要创造更多元的空间,不仅是消费者来商店买文创产品,还要能坐下来会友,彼此交流。文创商店可以成为一个城市消费的会客厅,让更多人经常在这里体验和互动,成为博物馆的忠实粉丝。

  “博物馆开发文旅产品要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博物馆不能只局限在自身,而是要放眼全世界去收集,举办更多有影响力的国际化展览。”葛剑雄对博物馆开发文旅产品,提出了上述建议。

  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城市更新与转型升级是绕不开的话题。去年,上海“十四五”规划明确将五个新城作为上海未来发展的增长极。上博旋即推出“魔都与新城”品牌文化项目,把新城建设与上海的城市文脉相结合,挖掘五个新城的文化内涵,激活生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助力上海“五个新城”建设。“魔都与新城”项目也成为博物馆与城市未来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和相互促进的一个经典案例。

  在探访完正在建设中的上博东馆之后,我们对博物馆与城市未来又有了一些新发现。总建筑面积十多万平方米的上博东馆,三分之二是展览区,三分之一是互动体验区。

  据上博东馆主设计师李立介绍,上博东馆其实是一座面向未来的博物馆,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而是融入上海市民当下生活中,“开放性”和“日常性”是非常重要的设计理念。

  具体来说,上博东馆整体是非常通透的,建筑的每个面都有开放空间。特别是在二层、三层、四层,各个面都有不同洞孔,全面满足博物馆“开放性”需求。

  上博东馆一大特色是增加了很多体验区,有商业空间、青少年活动区、咖啡厅,还有通往屋顶花园的环形坡道,这个屋顶花园和顶层的一座江南园林相连接,整体氛围非常活跃。

  上博东馆的设计上,更关注少年儿童与年轻人的接受度。在李立看来,上博有各个门类的考古和文物研究专家,这为博物馆开展体验活动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据上博相关负责人介绍,上博东馆专门设置了针对少年儿童的公共空间——探索宫,以后会举办小小考古学家、小小修复师等体验活动,让小朋友能够亲身体验这些与博物馆相关的工作。上博东馆的文创空间和咖啡馆是融为一体的,会在那里开辟一个文创体验空间,未来可以在这里手工制作各种文创产品,然后把它带回家。

  据了解,上博东馆将于2023年底对外开放,期待这里可以真正成为上海市民的文化会客厅和网红打卡地。

  70岁对一座博物馆来说还很年轻。期待上博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成为世界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真正成为上海市民的文化会客厅和陶冶情操的后花园。

  “爱上博物馆”20集微纪录片及系列报道即将于2022年12月12日在澎湃新闻推出,连续20天,为您讲述博物馆与大都市、博物馆与都市人的故事。敬请垂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