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资讯  热点

【他山之石】传统新闻媒体的数字化生存

  为了应对这场以技术进步为原初动力的传播变革,传统媒体纷纷推进媒介融合战略,借助网络与新媒体技术,通过数字化手段,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引,开发符合新闻受众需求的内容形态,构建新媒体传播平台,力图在新的传播生态下获得新生。

  由于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冲击,传统新闻媒体的生存状况变得较为严峻。为了应对这场以技术进步为原初动力的传播变革,传统媒体纷纷推进媒介融合战略,借助网络与新媒体技术,通过数字化手段,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引,开发符合新闻受众需求的内容形态,构建新媒体传播平台,力图在新的传播生态下获得新生。作为一家在国内颇具知名度的传统新闻媒体,新京报在媒介融合的道路上不断进行探索,持续自我,从供给侧进行新闻传播改革。目前,新京报的媒介融合探索已经取得一系列成绩,并且引起了业界、学界的关注。

  新京报于2003年11月11日正式创刊。它原是光明日报与南方日报两大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综合类大型城市日报,是中国首家获正式批准的跨地区联合办报试点。2011年9月1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新京报的主管主办单位变更为北京市委宣传部。新京报自创办以来发表了大量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并被各大门户网站及国内其他新闻机构转载。目前,新京报已成为在我国有较高知名度的传媒品牌,并打造了若干有影响力的栏目和周刊。为了应对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带来的传播生态的改变,新京报在媒介融合的道路上持续进行探索。通过一系列数字化创新实践,借助互联网思维的指引,正实现从传统报纸向全媒体新闻媒体的蜕变。

  1.传播理念的革新。新闻传播实践需要新闻传播思想、理念的指引。早在2009年,新京报就创办子公司,负责新媒体业务,开始对互联网平台的建设。2014年,新京报又明确提出“全媒体转型”的目标。到2016年,新京报提出“全媒体原创内容生产平台”战略,并创办“动新闻”栏目。2018年起,新京报全面实行“移动优先,先网后报”模式,实现了7×24小时全天候办报,完成了办报模式的突破性转变。当下,新京报明确了以新闻资讯为入口、多平台为依托,实施“互联网+”和“+互联网”的媒介融合战略,让移动端成为传播的主场,让自己转化为资讯和服务双重驱动的原创新闻资讯综合服务商。目前,新京报日均滚动生产更新350条全新资讯,原创新闻先在新京报App上推出,之后在网站推出,然后是报纸上再进行刊登。①

  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京报坚持内容向移动端看齐,向用户信息需求看齐。通过产品形态、传播模式、传播载体方面的不断创新,新京报的定位正实现从“努力办中国最好的报纸”到“创建中国最好的内容原创平台”的转变,并且在媒介融合的实践道路上不断进行探索。

  2.创办新京报网,实现报网互动。新京报创办了新京报网,并开设多个频道,其中包括快讯、直播、评论、动新闻、我们视频、数据新闻、图集、深度、中国、国际、财经、房产、汽车、旅游、教育、健康、时尚、家居、文化等。新京报网页上设有“排行榜”,用户可以查看一天、一周、一月的热点新闻排行。新京报网同时设有电子报频道,用户进入该系统后,可以看到当天的报纸版面、单篇报道,还可通过“按日期查询”查看往期报纸的版面及其报道。

  3.在主流社交平台上开拓传播空间。今天的新闻传播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途径变得更加。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媒体要提升自己的传播效果、传播影响力,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新兴的主流传播渠道、传播平台,对受众进行立体化的覆盖。

  微博、微信是当下国内主流的社交平台,也是当下国内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对这两个重要的传播平台,新京报给予足够重视,进驻并进行运营。在官方微博上,新京报将自己定位为一份都市报,一份以责任为灵魂的报纸,一份致力于记录时代步伐的报纸,一份进步、美好的报纸。其微博内容主要是热点新闻的文字报道,再配合短视频内容,少部分配发新闻图片。新京报还构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矩阵,其成员包括:政事儿、北京知道、我们视频、新京报动新闻、理财帮、新京报书评周刊、新京报传媒研究等。其口号是:“新京报不止是新京报,旗下微信公众号给你报纸之外的惊喜。”

  4.打造有影响力的App,培养付费用户。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手机等移动端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途径。因而,移动端也成为传统优秀新闻媒体着力打造的重要阵地。在新的传播生态中,新京报以移动端App作为信息传播的关键平台,推行“移动优先、视频优先”的创新发展理念。

  2018年10月31日,新京报App上线。刚推出的新京报App设有16个频道,123个栏目。这些栏目涵盖时政、社会、财经、文化、娱乐、体育、汽车、房产、教育、生活、科技等多个领域,垂直细分用户圈层,7×24小时不间断地产出新闻,将触角延伸到最长,旨在打造立足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原创新闻资讯类平台。②新京报App的上线,其目的在于颠覆传统新闻内容对报纸的依赖,把新闻内容的传播从以报纸为中心转移到以App为中心,高质高效追赶、适应现代传播格局的要求,让全报社具备移动互联特质,成为融媒体。

  5.创新内容形态,实现传播内容层面的融合。网络与新媒体传播背景下的新闻早已不再局限于纯文字报道。面对融媒体传播的形势,新京报不断在传播内容形态方面进行探索、创新,融合新闻报道已成为其常规报道形态。近年来,新京报涉足新闻视频内容生产,进行了丰富的探索,成果包括“动新闻”和“我们视频”等。这些新闻视频对新京报来说,已不再是锦上添花的产品,而是日常新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③,成为新京报常规的新闻产品形态。除此之外,为了适应当下公众新闻获取的偏好,新京报还在动新闻、数据新闻等新闻形态方面进行探索,不断推出新形态的新闻产品。

  其中,新京报动新闻以动画作为新闻展现形式,运用3D视频技术进行作品创作,还原新闻事件现场、过程。该栏目先后推出《全景还原武汉“封城”故事:请记住这17份平凡》《动画还原河南被压埋身亡4男童的最后轨迹》《哈尔滨疫情增至“1传50”:动画梳理30天传染链条》等动新闻作品。

  6.新闻采编发模式的转变。在融媒体、移动化转型过程中,新京报强化了编委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并结合用户需求,将原先7×18小时的内容更新制度提升到了7×24小时,即采即审、即审即发,把内容生产流程从传统的一次统编增加到了四次统编,实现了新闻内容的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分发落。④

  对于重大的新闻事件,新京报的评论、社会、深度、经济、视频等部门彼此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前方记者通过现场视频、图文报道等形式,将独家信息以最快速度回传。后续报道进而能够实现文字、图片、短视频、专题等多种形态的融合报道。新闻报道的传播则覆盖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渠道。这样的采编发模式使得新京报独家采制的新闻报道能够快速覆盖全网,并借助社交媒体的力量实现更大范围的覆盖。通过变革,新京报探索出了适应当下移动传播、社交传播需要的融媒体采编发生产模式。

  通过媒介融合的举措,新京报已经打造出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的App,入驻了当下主流的社交媒体平台,并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渠道,为优质新闻内容提供了广阔的传播空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传播效果。以新京报旗下各微博账号的粉丝数为例,截至2020年8月10日,新京报官方微博粉丝数量达到4328万,新京报“我们视频”官方微博粉丝数1259万,新京报“贝壳财经”官方微博粉丝数达688万,新京报“动新闻”官方微博粉丝数549万,新京报“书评周刊”官方微博粉丝数260万,新京报“我们视频”旗下直播栏目官方微博“我们直播”粉丝数也达到24万。

  尽管新京报这样的传统新闻媒体已经在数字化生存的道路上进行了诸多探索,但媒介融合是一个持续的、不断探索的,甚至是不断试错的过程。随着数字技术、网络传播技术的进步,新的新闻传播理念、内容形态、互动方式、盈利模式还会出现。新京报等传统新闻媒体需要持续关注传播生态的变化,对新闻受众进行研究,强调用户体验优先,注重用户互动,以互联网思维深入推进媒介融合创新,不断提升在新传播生态中的竞争力。具体而言,在媒介融合的前路上,传统新闻媒体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持续推进改革创新:

  1.强化内容生产优势。在网络用户自制内容(UGC)的热潮下,新京报等传统新闻媒体仍需坚持“内容为王”,发挥自身既有优势,采制原创的、高质量的新闻。同时,新京报等传统新闻媒体也需要在PGC理念的指引下,生产专业的、有品质的内容。由于新技术影响着新闻媒体内容的形态、传播渠道,因此,作为具有传统媒体基因的新京报等传统新闻媒体必须跟进信息传播新技术,以此找到新生的机会与创新的方向。

  2.优化全媒体内容发布运营平台。目前,不少传统新闻媒体已经构建了立体的内容发布平台,但为了提升传播力,它们还需要持续夯实各平台的既有优势,将其打造为更具知名度、影响力的原创新闻内容品牌。

  3.建立符合融合传播需要的采编发流程与内部管理架构。新京报等传统新闻媒体还需要根据其媒介融合的推进程度,对其部门设置、内部管理制度、采编发流程等进行探索性改革与优化,使其更符合移动互联网传播、融媒体传播的现实需要。

  传统媒体的媒介融合之路,是一场将持续进行下去的新闻传播变革。面对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的大潮,诸多传统媒体纷纷顺应大势,以积极的姿态进行自我变革,看准社会发展方向,勇于试错,积极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媒介融合举措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也有的在社会这个现实的“实验室”中被证明效果欠佳。但面对未知的前景,传统媒体的创新精神与不断的探索实践是值得肯定的。

  【本文为2017年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一般项目“新形势下北京市属媒体经济信息传播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编号:SQSM1)阶段性成果】

  ③杨梦玥:《〈新京报〉媒介融合的路径分析——以“新京报动新闻”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8年第18期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0年12月下;原标题为:传统新闻媒体的数字化生存——以新京报为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