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资讯  行业

从刘学州事件解析网络背后的群体性心理

  “生来即轻,还时亦净”,一位年仅15岁的少年刘学州,在网络陌生人的暴力下、在被贩卖15年之后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却又被母亲微信拉黑再次抛弃后,就以如此的方式离开了人世。

  可就在几天之前,还有众多不明者在质疑他的动机,质问他为什么刚见面就和亲生父母要房子?为什么在刘学州的前后,针对他的会呈现出如此的两重天,在这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群体心理?

  自从2007年儿子丢失之后,孙海洋花了14年的时间,找遍了大江南北,最终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在2021年底找到了孩子。

  就在寻找被拐儿童被全民越来越关注的情况下,刘学州反向寻找亲生父母的事情也借助了这波热点,进入了公众视野。

  根据以往的经验,几乎可以判断,刘学州找到亲生父母之后,他的人生轨迹应该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此之后可以一家团聚,过幸福生活了。

  网传刘学州和父母相见之后,在沟通过程中发生了矛盾,说刘学州向父母要房子,父母不给买,还拉黑了他;刘学州因爱成恨,在微博中宣布要起诉亲生父母。

  这孩子在之前还留下一封7000多字的遗书,题目是“生来即轻,还时亦净”,讲述了自己从出生到如今的遭遇:自己出生时被生父母卖掉做彩礼……。字字句句皆是对过往不幸和那些欺负他的人的血诉。

  在遗书当中,刘学州对他的亲生父母以及那些网暴者进行了控诉,并说他已经在手机当中留下了证据,希望警方把那些有罪之人绳之以法,给他的人生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就在刘学州自尽之后,网络立马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之前的以网暴为主转为了以哀悼他并且声讨其亲生父母的冷血为主。

  特点是具有公共性且足以引起人们的共鸣,在各类媒体上引发了不同公众的特定社会情绪,且以聚合式形成群体性互动,造成爆发式大规模传播。

  网络人员的惰性思维与碎片化阅读助长了对刘学州事件及他本人的刻板印象,随即迅速形成不同的集团,并且把矛头直指一处。

  这是因为在刘学州事件出现以后,其本身带有的拐卖、寻找父母、被妈妈反目拉黑、被猜测质疑、自尽等一系列标签都带有热搜属性的巨大影响力,迅速吸引了公众的目光。

  而在缺乏正面引导力的情况下,在别有用心之人的唆使下,“彰显自我存在感”的攻击性占据了主流,从而引发了网络暴力,而这本身也是个体心理向群体心理的发展过程。

  而在新闻出现了拐点之后,随着更多的事实被披露出来后,之前因为情绪化、因为为了表现自我甚至于发泄的那些临时性集团便开始在事实面前逐步瓦解。

  而正确认知阵营逐步形成,并开始依据于越来越多的基础事实而迅速地发展壮大,从而在网络上开始主导。

  具体到刘学州事件本身,事情从最开始的为刘学州找到亲生父母祝福到质疑刘学州寻找亲生父母的动机,再到最后曝光出来其本身就是亲生父母卖掉的,他们在这十多年的时间当中从未找过刘学州,而在亲生儿子和他们见面之后还故意曲解刘学州的原话,把的矛头指向这个无辜的孩子。

  他们这两个人不仅人品低劣,而且涉嫌贩卖人口(刑法明确禁止贩卖人口,就算是亲生子女也不例外)。

  所以这对父母所说的自己抚养不了刘学州,所以给他找一个好人家的说法完全是为了给自己的遗弃乃至于贩卖找借口。

  而那些在不明的前提下就或者别有用心,或者纯粹为了“抖机灵”的网暴者同样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而对于现在来说,我们希望对于网暴者的微薄永久禁言只是一个开始,对于包括少年时代猥亵刘学州的男老师、遗弃他的亲生父母等等伤害他的人都要追责,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