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资讯  行业

现象级舆情如此非同一般丨政新微评

  现象级舆情事件特指事件情节曲折,调查过程超过数周,话题热度持续高位,主流媒体和网络自媒体交互叠加,总阅读量达到几亿级,成为某类社会现象或问题的缩影代表,甚至能够推动在法律法规细化,社会公序良俗认同,政府部门管理措施跟进落地方面的改进和完善。

  能够达到现象级舆情,首先就是事件从发端开始就迅速引发关注,普遍性的进入公众视线,一般具有三个要素,一是从内容本身具有猎奇性或故事性,有能够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情节,能够形成公众对事件最初的印象和看法;二是传播的主体要么是具有一定能量的网络自媒体,要么就是主流媒体旗下的公号,两者自身就有影响力,能够达到文章一出,就被迅速扩散、转载、引用的效果;三是从表现方式上有更具冲击力和可视性的视频或画片做为“证据”,所谓眼见为实,几十秒视频的刺激性和直观感受,远强于文字的描写。

  现象级舆情的持续,则也源于三方面因素,一是事件的调查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结局悬念始终存在。二是涉事多方会有动态性的持续发声,不断给舆情加料,不管是当事人自身的辩解,所谓知情人士的细节爆料,涉及公司企业的切割自保,还是官方的对外表态,总有进展在公众视线中,就让水温不会下降。三是帖上特定标签后,出现扩散效应,形成情绪累加,“女性权益保护”是这一事件的重要标签,在这个标签之下,很多近期甚至是过往发生过的案事件,都会被关联在一起,进一步吸引公众视线

  官方回应的主体,从烟台市公安局芝罘分局,到烟台市公安局,又到刑侦局,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主体的变化,意味着处置的提级提格,意味着更高的决策和重视程度,意味着此事不可能不了了之,更表明需要调查的内容已经超出了一起案件的司法程序本身,还要有相关联的周边调查。“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已派出联合督导组赴山东对该案办理工作进行督导。”这句话在从公众看来,就是此事必有复杂之处,不会像最先推论的那样简单,或者也可能存在反转。

  网民的情绪化表现在现象级舆情中极为明显,一呼百应,千夫所指,破口大骂,这种压力在事件的开端和调查过程中,都是案事件的处置主体不得不承受的。同时,也会出现某些机构和账号,包括一些公众人物的个人账号,借热点刷存在感加热度的表现,不管是不是与自己有关,是不是对于网传内容有所判断,就先得喊几嗓子发发声,只要是迎合了公众的主体情绪走向,就能够等到点赞。在这种叠加之下,就会出现涉事的芝罘分局,发一条天气预报都会被几万条质疑和批评评论“淹没”的场景。实际上,当舆情压力陡增,涉及账号的该如何应对,的确是一个难题,是按照平时的节奏正常发布,还是要保持一段的沉默,各有利弊,至少保持评论开放,让网民去抒发下情绪也是一种态度,切忌以个人情绪化的方式去回应网民,更不能未经授权就是草率回复,这都只会火上浇油

  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当我国在全力抗击新冠病毒之时,某些西方国家袖手旁观,甚至还有些幸灾乐祸,但一旦病毒侵来,才知道那真是一场灾难,事到临头手忙脚乱,低头求援。对待现象级舆情其实也是如此,“女性权益被侵害”标签的存在,就意味着随时会有另一件事发生,正当烟台在风口浪尖之时,若你的本地也出现类似或相近的情况,那也不可能是东边日出西边雨,能够确保本地平安无事,势必借势增温,应对不慎也被烧身。因此,对待舆情从来都不是旁观看热闹,而是要居安思危,提虑自身可能面临的风险,对于特定的事情要提高敏感意识,争取早发现最报告最处置最结束。

  应对现象级舆情,除了自身事件调查主线之外,要特别注意衍生的谣言,不实消息不回应就会被当成“事实”;官方迟迟无消息,小道消息就成了“权威信源”;造谣传谣者不处理,则爱信口雌黄者就不会被震慑。假的就是假的,如果真实情况暂时还无法说清,那至少也要对谣言表明态度,做出说明,不然谣言和裹挟在一些,引导的难度就更大。

  网民的情绪化往往集中在现象级舆情爆发的初期,随着事件的进展,随着各种更有价值信息的透露,特别是主流媒体和业内人士更客观理性的分析,情绪的走势也会发生变化。当网民从一致性的或愤怒或疑虑或同情,开始出现对于一些前期爆料中自相矛盾之处的思考,就表示着舆情走向有利好的变化。

  针对现象级舆情的应对,上级统筹,多方协作,明确权责,扎实调查,准确定性是基础;保持定力,不被舆情绑架,不被杂音干涉是保障;先表明态度,适时跟进动态,争取一锤定音是方向。

  不能出现涉及各方因单纯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忽略整体效果对外发声的情况,更不能出现几方发布而细节有出入,事实对不上之处,所谓神仙打架,众人看热闹。

  不能总是扬汤止沸,更需釜底抽薪。态度虽然很重要,但只是表态,没有公布进展,只有调查,没有结论,公众的耐心也是有限的,处理时间过长,也可能因为一些意外因素的出现,形成舆情的反弹。

  切记亡羊补牢,不能一错再错。一个舆情经过努力化解,但若短时期内又在本地发生,那是挺可怕的事件,自然会引起公众质疑。

  不能案结事了,舆情必须复盘。找出问题才能针对改进,知道短板才会填补漏洞。事实上,重要舆情应对的单位,大多吃过舆情的亏,也懂得舆情对于工作具有助推作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